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韓內翰①
【原文】
故鄉飛鳥尚啁啾②,何況悲笳出塞愁③。
青冢埋魂知不返④,翠崖遺跡為誰留⑤?
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何人與國謀⑥?
行路至今空嘆息,巖花澗草自春秋⑦。
【注釋】
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時與回鶻(hú)和親,皇帝將崇徽公主嫁給了可汗。據《唐會要》卷六載:“公主,仆固懷恩女,大歷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出嫁回鶻可汗。”手痕:指崇徽公主手痕碑,在今山西靈石縣。相傳公主出嫁回鶻時,道經靈石,以手掌托石壁,遂留下手跡,后世稱為“手痕碑”,碑上有唐人李山甫《陰地關崇徽公主手跡》詩刻石。韓內翰:韓絳。內翰是官稱,指翰林學士。
②啁啾(zhōu jiū):形容鳥鳴的聲音。
③笳(jiā):古代一種管樂器,即胡笳,從塞北和西域一帶傳入中原。因其聲悲咽,故稱悲笳。出塞:通常指出邊疆、關塞。
④青冢(zhǒng):傳說王昭君之墓長年長滿青草,故名“青冢”。這里用來代指崇徽公主之墓。返:回返。
⑤翠崖遺跡:指崇徽公主手痕的遺跡。
⑥肉食何人:肉食人,為居高官享用俸祿的人。與國謀:為國家出謀劃策。
⑦巖花:山崖上的花。澗草:澗水邊的草。一作“野草”。
【譯文】
遠離故鄉的飛鳥還在啁啾叫個不停,更何況是公主在悲切的笳聲中遠嫁萬里的邊塞,怎能不充滿哀愁。
長滿青草的荒冢埋葬了死去的魂魄,知道再也不能回返故鄉,青蒼蒼的山崖上,公主你手托石壁留下手跡,不知你當初是為誰而留?
美貌的女子自古身受容顏的牽累,享用高官厚祿的人,又有幾個能為國家興盛獻策出謀?
行走到如今,我只能白白嘆息,無論是山崖上的花兒,還是溪澗邊的野草,都隨著季節盛衰,它們有著各自的春秋。
【賞析】
這首詩又題為《唐崇徽公主手痕》,約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當時歐陽修在汴京任職,也正是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期。當時朝廷只顧對內統治嚴酷,卻不顧邊境受到契丹和西夏的不斷侵擾。面對這種瀕危的國勢,宋朝統治者一味地茍且偷安,忍辱求和。歐陽修為國家蒙受的恥辱而感到羞愧、憤慨,但又無能為力,只能借古抒情,結合唐代宗時與回鶻和親的民間傳說,為崇徽公主遠嫁這一歷史悲劇,唱出了一曲飽含憤懣之情的悲歌。
詩中對崇徽公主,不僅憐其遠嫁,哀其不幸,而且從政治上指明產生這個悲劇的原因,同時傾注了自己對崇徽公主的憐惜同情,從而使作品格調升華,創造出一種波瀾起伏的詩意,將感情之流導入憤慨的蕩氣回腸之中,啟發人們在深沉的哀怨中,對這些女子的個人悲劇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們對那些只求高官厚祿,卻不能為國家深謀遠慮之人的憤慨之情。
上一篇:歐陽修《再至汝陰三絕(其一)》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夜夜曲》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