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早秋
【題解】
此詩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這年的夏季李白應友人元演之邀,一同來到太原,意欲攀桂以求聞達。然而輾轉三晉,時歷半載,終未能得到實現抱負的機會,于是有了歸隱之意。到了秋季便寫下了這首懷鄉之作。
詩中通過對早秋自然環境日漸衰落的描寫,生動地把抽象的思歸之情形象化,以汾水自比,表達了自己綿綿不斷日夜思歸的情懷。
【原文】
歲落眾芳歇①,時當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③早,云色渡河秋④。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注釋】
①歲落:光陰逝去。眾芳歇:花草已凋零。
②時當大火流:時當夏歷七月之后。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據《詩經·七月》中“七月流火”即指此星。
③塞:關塞,指長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門一帶的關塞。
④云色渡河秋:云彩飄過黃河,也呈現秋色。
【譯文】
光陰流逝,許多花兒已經開始漸漸凋零,看時節應當是夏歷七月之后了。
濃濃的秋霜很早地從邊塞那邊來到這里,高空的云彩飄過黃河也呈現出了淡淡秋色。
我雖身在異域他鄉,可晚上連做夢都在邊城的月色中縈繞,夢醒時分,心隨著月光飛回了故鄉。
我思念家鄉的心情,就像這源源不斷的汾河水一樣,沒有一天不在悠悠流淌,纏繞心頭。
上一篇:李白《天臺曉望》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白《宣城見杜鵑花》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