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欧美乱伦,黄片免费在线视频,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中,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歐陽修《菱溪石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2-03-29 13:44:19

菱溪石記

【原文】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臥于溪側①,以其難徙,故得獨存。每歲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見其可怪,往往祀以為神。

菱溪②,按圖與經皆不載。唐會昌中,刺史李濆為《荇溪記》,云水出永陽嶺,西經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無所謂荇溪者。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楊行密有淮南,淮人諱其嫌名,以荇為菱。理或然也。

溪旁若有遺址,云故將劉金之宅③,石即劉氏之物也。金,偽吳時貴將,與行密俱起合淝,號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愛賞奇異,為兒女子之好,豈非遭逢亂世,功成志得,驕于富貴之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臺榭、奇木異草與此石稱,亦一時之盛哉!今劉氏之后散為編民④,尚有居溪旁者。

【注釋】

①偃(yǎn)然:驕傲自得的樣子。側:旁邊。

②菱(líng)溪:溪名,在滁州東,源出永陽嶺,南入清流河。

③劉金:據《十國春秋劉金傳》載,劉金擔任濠州圍練使,威名大震,為濠州人所稱頌。

④編民:平民,指編入官府民籍的固定人口。

【譯文】

菱溪的奇石共有六塊,其中有四塊已經被別人取走了,還有一塊稍微小一點但形狀特別奇異的,也被收藏在百姓家中。其中最大的那一塊驕傲地仰面躺在菱溪一側,因為它太大而難以移動,所以才能夠獨自幸存下來。每年到了天寒霜降時,水位干涸,石頭就會顯露出來,居住在溪旁的人見它形狀怪異,常常把它當作神靈來祭祀。

菱溪在各類圖冊典籍中都沒有記載。唐代會昌年間,刺史李濆寫了一篇《荇溪記》上記載:荇溪水出永陽嶺,向西從皇道山下經過。但是從地理走勢上查找,現在并沒有叫“荇溪”的河流。詢問滁州人荇溪在什么地方,他們回答說這條河就是菱溪。傳說楊行密占據淮南的時候,淮南人為了避諱他的名諱,把“荇”改為“菱”,從道理上來說或許應該是這樣的。

溪旁好像還有一處遺址,聽說曾是五代時期的大將劉金的住宅,這奇石就是劉金家的物件。劉金,是吳國時期深受寵信的上將軍,和楊行密同時在合淝起兵舉事,號稱“三十六英雄”,劉金就是其中的一個。劉金原本是一個剽悍的武夫,卻也知道喜歡和欣賞奇異的物件,有了青春少年一般的雅興愛好,難道不是因為在亂世之中功成名就,然后為了滿足于富貴的安樂與嗜欲無度才使他有了這樣的雅興嗎?遙想這宅院當年的水池臺榭、奇木異草,和這些石頭倒是很相稱的,也算是一時的盛事了!現在劉金的后人散居各地成為平民百姓,目前還有住在菱溪兩岸的。

【原文】

予感夫人物之廢興,惜其可愛而棄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①;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負城而近,以為滁人歲時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棄沒于幽遠則可惜,置之耳目則愛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劉金者雖不足道,然亦可謂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豈不偉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②,至于子孫泯沒而無聞③,況欲長有此石乎?用此可為富貴者之戒。而好奇之士聞此石者,可以一賞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釋】

①乃:于是,就。曳(yè):同“拽”,拖拽。置:安放,放置。

②荒堙(yīn):形容衰敗沒落。堙:堆成的土山。

③泯(mǐn)沒:消滅,消失。常用為死的婉稱。

【譯文】

我感嘆世間的人和事物的興衰無常,尤其可惜這塊大石讓人喜愛卻又遭到遺棄,于是我就用三頭牛將它拖出來,放在幽谷泉邊;又前去尋找那塊稍微小一點的,最后在白塔的朱姓人家找到了它,然后就將它們分別立在豐樂亭的南北。豐樂亭背對城墻而又距離城路很近,可以作為滁州人每年游玩觀賞的好景致。

那些奇異的物體,讓它們棄置在僻遠的地方則可惜,把它們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又免不了被喜歡它的人拿走。唉!劉金雖然不值得一提,但也可以說是一個勇猛的豪杰,他平生的理想志向,難道不遠大嗎?可是等到他身死之后,家業衰敗不興,唯有一片荒蕪零落的景象,以至于到了他的子孫后代也都沉淪民間而無人知曉,還能指望長久擁有這些奇特的石頭嗎?這些石頭的命運可以作為那些富貴者的警戒。而那些喜歡奇異事物的人聽到了這些石頭的故事以后,用心欣賞就可以了,何必非要取走而占為己有呢?

【賞析】

“慶歷新政”改革失敗后,歐陽修因為上書辯駁反而遭到貶謫,使他受到很大的打擊。雖然他憂國憂民,期望國富民強的初衷始終沒有改變,但世事無常的經歷讓他看清了很多社會現實,甚至一度萌發了歸隱田園之心,所以這一時期的文章,多為寫景狀物、記事抒懷之作。

本文記敘菱溪石的來龍去脈,感嘆世事變遷和人物盛衰無常,勸誡世人不必獨占奇物,用心欣賞就可以了。文章開篇點題,交代菱溪石的處所、環境,以“溪旁人見其可怪,往往祀以為神”來突出石之“奇”,然后追溯其源,由此挖掘出富有深刻思想意義的內涵。

本文以石為題,通過由此及彼的聯想與對比,渲染了治國之道,暗示出以民為本的深刻道理,可謂是微中見著,平中見奇,充分體現了歐陽修散文既明白曉暢,又精練含蓄,耐人尋味的藝術風格。

品詩文網
導航:品詩文網 > 詩集 > 歐陽修 > 當前頁
更多閱讀
猜你喜歡
最新閱讀
文章薈萃
精選專題

詩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