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②。澗底束荊薪③,歸來煮白石④。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⑤。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注釋
①全椒,縣名,唐屬滁州,今在安徽境內。
②山中客:指道士。
③荊薪:柴草。
④煮白石:葛洪《神仙傳》卷二:“白石先生者,中黃丈人弟子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道家修煉,服食石英,有所謂“煮五石英法”(見《云笈七簽》卷七四)。
⑤“欲持”二句:意本在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一:“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
賞析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郡齋”是刺史衙署中的齋舍,韋應物這時候正在滁州刺史任上,他的著名的《滁州西澗》詩也是作于這個時期。全椒在其轄區內,詩是寄給他的一位道士朋友。“今朝郡齋冷”的“冷”表面意思是天氣寒冷的“冷”,但也暗含著心境的清冷的感覺,包含著這樣兩層意思的“冷”字就定下了全詩的基調。事實上,天氣的寒冷只是以它所帶來的蕭瑟感覺為詩歌定下一種氛圍,重要的還是作者的心理感受,因為如果說作者是因為天氣寒冷而由此擔心朋友的衣食問題,那就有點離題遠了。所以前兩句的邏輯思路是:作者因寒冷蕭瑟的環境而使心境也變得清冷,又由心境的清冷而思念起一位隱居山中的過著清冷生活的朋友。而他是過著怎樣的清冷生活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意思是在澗底拾一捆雜柴,歸來煮白石當飯。所謂“煮白石”,是一個象征性的場景,表示道士求仙問道的修煉生活。這兩句既是形容道士清冷孤寂的生活,也暗含著作者對道士朋友潛心修煉的仰慕之情。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就由“念”而進一步要“慰”了。“風雨夕”是以傍晚時的風雨交加具化了“冷”的環境條件,也使作者的想要遠慰友人的思念之情更加濃郁。在情感上,這兩句是達到了一個高潮,下面兩句就要一轉,跌入友人無處可尋的惆悵和迷惘的情緒當中;但在思想和篇章架構上,最后兩句才是最為精彩之筆,上面六句是表現一步步積蓄的、越來越濃厚的世俗情感,最后兩句則獲得一種對俗念的超越和升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只見幽靜空曠的山上飄滿落葉,卻不知到何處去尋找道士的行蹤。王維喜用“空山”意象。它不是空無一物之意,而是強調與世俗世界不同的幽靜空曠的山林,也往往是詩人心目中追尋的遠離塵俗的凈土。王維詩中用到“空山”意象的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這樣的“空山”往往給人清幽靜謐的感覺,不同于俗世的喧鬧。韋應物詩中的“空山”繼承了王維詩的這一內涵,但“落葉滿空山”一句又有韋應物自己的特色。首先它有具體語境,因為落葉飄滿地,遮住了行跡,才有下句“何處尋行跡”所表達的悵惘之情;其次它用“滿”來修飾“空山”,就形成了一種有意味的對照,落葉的“滿”反而加深了遠離塵世的空曠感。
這首寫給一位道士朋友的詩,處處表現了兩層意思:一是對朋友的牽掛與關心,一是對朋友隱居山中的向往。詩歌從作者在郡齋開始,以“落葉滿空山”的想象中的場景結束,這頗具象征意味。它正體現了韋應物思想中“仕”與“隱”的矛盾。韋應物的一生,和王維一樣,深受佛禪思想影響,同時又把棄官隱居的陶淵明視為精神偶像,不停地在詩歌中表達自己要隱居和超脫的意思,但實際上他既沒有做成王維,像王維那樣不問世事,也沒有做成陶淵明,像陶淵明那樣棄官歸隱。在當時經過安史之亂、世道艱難的現實條件下,他不可能像王維那樣舒舒服服地隱居在輞川別墅,而不得不為生計考慮,同時要他像陶淵明那樣決然地拋舍掉官爵、祿位、薪俸,過清寒的甚至難免要乞討的生活,這個決心似乎也很難下。何況作為一個有正義感和責任感的循吏,像他在詩中所表達的“物累誠可遣,疲筈終未忘”(《游瑯笽山寺》),意思是那些身外之物雖然可以拋舍,但民生終于還是不忍忘卻,對于韋應物來說是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而不是做作的虛情假意。于是只好身在仕途而心懷山林,“腰懸竹使符,心與廬山緇”(《郡內閑居》),形成頗具代表性的“吏隱”。
這種“吏隱”跟后來白居易的“中隱”有所不同。白居易的“中隱”來源于他的《中隱詩》:“大隱隱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是指既不隱于寂寥冷落的山林,也不隱于喧囂熱鬧的朝市,而是以閑職居于園林,這樣既能體味山林之趣,又不必遠離人煙,既能享受俸祿,又能遠禍全身。這種“中隱”思想跟當時政治斗爭激烈的具體背景有關,而韋應物的“吏隱”也跟他的身份有關。當時的大歷詩人分為兩大群體:一群是在江南任職的地方官吏,另一群是在京城的臺閣詩人。韋應物即屬于前者。并相應地形成一種詩歌類型———“郡齋詩”。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起于“郡齋”,終于“落葉滿空山”,作者雖然沒有像他在很多詩中明確表達的寫對于山林的向往,但也暗含了這個意思;同時作者在詩歌中所表達的對于友人的牽掛,也使他不同于王維詩歌的越來越趨于寂滅,而帶著溫暖的人情味,這種沒有超脫的世俗之處也恰恰是作者的可親之處。
上一篇:[唐]韋應物《滁州西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古詩賞析 韋應物的《秋夜寄邱員外》寫作背景、詩詞意境情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