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石曼卿文
【原文】
維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歐陽修①,謹遣尚書都省令史李②,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③,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嗚呼曼卿!生而為英,死而為靈。其同乎萬物生死,而復歸于無物者,暫聚之形④;不與萬物共盡,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賢,莫不皆然,而著在簡冊者⑤,昭如日星。
【注釋】
①具官:唐宋以來,官吏在奏疏、函牘及其他應酬文字中,常把應寫明的官職爵位,寫為具官,表示謙敬。歐陽修寫作此文時官銜是觀文殿學士刑部尚書亳州軍州事。
②尚書都省:尚書省,管理全國行政的官署。
③清酌:祭奠時所用之酒。庶:眾多,各種。羞:通“饈”,食品,這里指祭品。
④暫聚之形:此指肉體生命。
⑤簡冊:指史籍。
【譯文】
在英宗治平四年七月某日,具官歐陽修,差遣尚書都省令史李到太清之下,以清酒和各種美味的菜肴作奠儀,致祭于亡友石曼卿的墓前,并作一篇祭文來悼念:
唉!曼卿,你生前是杰出的人才,死后一定會成為神靈。那同萬物一起生死,而后又回歸到無物地方的,是精氣暫時相聚的肉身;那不與萬物一起滅亡,卓越挺立,永垂不朽的,是留給后世的英名。這樣的規律從古至今,對于圣賢來說莫過于都是這樣,一生美名留著于史冊,像日月星辰一樣永遠閃爍光輝。
【原文】
嗚呼曼卿!吾不見子久矣,猶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軒昂磊落,突兀崢嶸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為朽壤,而為金玉之精。不然,生長松之千尺,產靈芝而九莖。奈何荒煙野蔓,荊棘縱橫;風凄露下,走燐飛螢①。但見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與夫驚禽駭獸,悲鳴躑躅而咿嚶②。今固如此,更千秋而萬歲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與鼯鼪③?此自古圣賢亦皆然兮,獨不見夫累累乎曠野與荒城!
嗚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疇昔④,悲涼凄愴,不覺臨風而隕涕者⑤,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饗⑥!
【注釋】
①燐(lín):磷,一種非金屬元素。動物尸體腐爛后產生的磷化氫,在空氣中自動燃燒,并發出藍色火焰,夜間常見于墳間及荒野。俗稱為“鬼火”。
②躑躅(zhí zhú)而咿嚶(yī yīng):這里指野獸來回徘徊不定,禽鳥悲鳴驚叫。
③狐貉(hú hé):獸名,狐與貉,形似狐貍。亦作“狐狢”。鼯(wú):鼠的一種,亦稱飛鼠。鼪(shēng):黃鼠狼。
④疇(chóu)昔:往昔,從前。
⑤隕涕(yǔn tì):落淚。
⑥尚饗(xiǎng):祭文套語,表示希望死者與鬼神來享用祭品之意。
【譯文】
唉!曼卿,我已經很久沒有看見你了,但還能依稀記得你生前的模樣。你那氣宇軒昂的外表和光明磊落的胸襟,你那突兀的才干和高峻不凡的氣質,雖然已經埋葬在地下,我想你的意氣不會化成腐土,而會變成金玉的精華。如果不是這樣,就會生長出高達千尺的松樹,或者是長出具有九根莖的靈芝那樣高貴。無奈那墳塋之上也會有荒煙野草,藤蔓纏繞,荊棘縱橫;會經歷風雨凄涼,霜露降臨,也會有磷火飄動,明滅飛螢。只見牧童與老樵夫唱著悼歌,上上下下來回走動悲吟;受驚的飛禽與野獸,前后徘徊不去,發出悲切的鳴叫呼聲。今天固然這樣離去,可是再過千秋萬年之后,怎知道穴洞里不深藏著狐貍貉子、鼯鼠和黃鼠狼?而自古以來圣賢都是這樣,難道看不見這接連不斷的曠野和荒城!
唉!曼卿!萬物盛衰生死的道理,我固然知道會是這樣。然而思念起往昔的情景,越發地感到悲涼凄愴,不由自主地迎風流下眼淚,慚愧自己不能像圣人那樣淡然忘情!希望你能來將這豐盛的祭品安享!
【賞析】
這是治平四年(1067年)歐陽修在亳州時,為悼念詩友石曼卿而作的一篇祭文。
這篇祭文首先說明了寫作祭文的緣起。然后贊嘆石曼卿“生而為英,死而為靈”的形象,繼而轉入對曼卿的回憶之中。通過對荒野墳塋的凄涼景象描寫,感嘆“此自古圣賢亦皆然兮,獨不見夫累累乎曠野與荒城”!
然而畢竟時過境遷,死者已長眠地下,歐陽修也經過了幾十年宦海沉浮,經歷幾度被貶謫的官場生活,此時致祭亡友,反映出他因政治上失意而引發的感念疇昔所帶來的孤獨寂寞心情。作者避免了一般祭文的呆板格式,內容不是為死者作平生概括,而是通過三呼曼卿,先稱贊其不同流俗、聲名不朽,再寫其死后的凄涼場景,著力渲染了墓地的悲涼景象,表達出作者對死者強烈的哀悼之情。最后以“尚饗”二字作結,哀婉戚愴之情,溢于言表,無不令人動情。
上一篇:歐陽修《禮部貢院閱進士試》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菱溪石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