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注釋|賞析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②。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注釋
①詩作于大歷十年(775)閑居義興時。芙蓉山,山以芙蓉為名的很多,此詩所詠當指義興(今江蘇宜興縣)的芙蓉山。
②白屋:以白茅覆蓋的房屋。一說指沒有漆飾的房屋。為古代平民所居。
賞析
劉長卿是一個喜歡吟詠寒水、秋風、雪夜、荒村、夕陽這類意象的詩人,所以有人稱他是“秋風夕陽的詩人”。秋風的冷色調、夕陽返照的黃昏、暮色中的蒼山,構成了他的詩歌的底色,形成凄清、蕭索的色調。如這首詩的前兩句:“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寫冬天的寒山暮色,正體現著他一貫的風調。“蒼山”是蒼翠的山,南方的山林是四季常青的,但作者不用“翠山”而用“蒼山”,就類似于屈原“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之用“木葉”而不用“樹葉”,“蒼山”的“蒼”是形容樹林的青色,但作者用“日暮蒼山”所營造出來的意境,使我們體會不到翠林的清潤而只有慘淡蕭瑟的感覺,下句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印象。白屋是未經裝飾的樸素房屋,或者可以理解為是覆蓋著灰白色茅草的簡陋房屋。所以前兩句整個意境氛圍都是蕭疏慘淡的。這是作者眼中所見,更是他心中所見,景物其實是他主觀心緒的投射。這也正是劉長卿詩歌的普遍特點。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對于這兩句,有兩種不同的解讀。一種認為,夜歸的是芙蓉山主人。作者已經在屋中歇下,通過聽覺來寫柴門犬吠,“這里只寫‘聞犬吠’,可能因為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只是犬吠聲,應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啟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盡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唐詩鑒賞辭典》)而另一種意見認為,在風雪中“夜歸”的正是詩人自己。我認同這種意見。可能有人會提出疑問,這并不是詩人的家,他為什么會說“歸”呢?這是因為,在風雪夜的饑寒孤獨中,白屋雖然簡陋,卻是擋雪避寒的溫暖的所在,帶來暫時的家的氣息。這正像人生的風雨路上,歸去,便獲得了溫暖的慰藉。自從陶淵明寫下《歸去來辭》、《歸園田居》,“歸”,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便成為一個具有豐厚意蘊的語詞,它不再是簡單的“回去”、“回家”的意思。這正是“風雪夜歸人”這一句詩意蘊藉、令人回味的原因所在。
上一篇:劉長卿《過賈誼宅》賞析
下一篇: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