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送別絕句》
在寫送別的五言絕句中,廣為人稱道的有劉長卿的一首以意象清遠(yuǎn)、韻味悠永見長的《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guī)标枺嗌姜殮w遠(yuǎn)。
靈澈在當(dāng)時也以詩名,是雲(yún)門寺詩僧,《唐才子傳》稱其“初居嵩陽蘭若,后來往匡廬東林寺。如天目、四明、棲霞及衡、湘諸名山,行錫幾遍”。劉長卿寫這首《送靈澈上人》詩時,看來他正駐錫在位于今江蘇丹徒縣南的竹林寺,至于從竹林寺又將云游何方,詩中沒有寫明。在劉長卿集中還有兩首送別靈澈詩:一首題作《送靈澈上人歸嵩陽蘭若》;一首題作《送靈澈上人還越中》。這首詩或與其中的一首有關(guān),或是另一次送別。如果就詩篇內(nèi)容試推測這次兩人分別的情況,可能是靈澈從竹林寺啟程它往,劉長卿與他在寺中話別后送到寺外,看他在山路上遠(yuǎn)去后寫了這首詩;但從“荷笠?guī)标?rdquo;句以及上句的“鐘聲晚”看,此時已是鐘聲報晚,夕陽西斜,遠(yuǎn)行之人似不應(yīng)這么晚才啟程。另一可能是,靈澈并非遠(yuǎn)行,只是從城中返歸山寺,或雖將他往,并不是當(dāng)日啟程,劉長卿與他在城中會晤后,相送到山腳下,詩中寫的就是看他上山回到竹林寺的情景。那么,詩的首句“蒼蒼竹林寺”,應(yīng)是從山下仰望之景;次句“杳杳鐘聲晚”,應(yīng)是在山下遙聞之音了。
這是一首藏情于景、景中見情的詩。詩的上半首是一幅繪聲繪色的風(fēng)景畫。它的畫中景是一座竹木青翠茂密的古寺,它的畫外音是幾聲令人悠然神遠(yuǎn)的鐘聲。詩的下半首是一幅傳神入妙的人物畫。畫中人是一位在夕陽斜照的山路上荷笠獨往、漸行漸遠(yuǎn)的詩僧的背影。展讀這首詩時,我們被帶入一個詩情、畫意兩相融合的境界,感到既在欣賞一首有畫意的詩,也在欣賞一幅詩情蕩漾的畫。如果說詩篇中也有暗示情意之筆,那在上半首中就是一個“晚”字,在下半首中就是一個“遠(yuǎn)”字。從“晚”字透露出留連光景、依依惜別的心意;從“遠(yuǎn)”字透露出目送行人、心與俱遠(yuǎn)的情懷。這與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的“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劉長卿另有一首題作《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的七絕,也值得一讀:
萬里辭家事鼓鼙,金陵驛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馬蹄。
這首詩在意境和寫法上與《送靈澈上人》全然不同。它的前兩句直寫相別之事:上句“萬里辭家事鼓鼙”,是對李判官遠(yuǎn)離家鄉(xiāng)、投身軍旅這一壯舉的贊美;下句“金陵驛路楚云西”,是寫他沿金陵驛路而去。詩的后兩句曲寫惜別之情:上句“江春不肯留行客”,本是詩人恨不能把行客留住,但不說自己無法挽留,而抱怨驛路邊的春江不肯挽留;下句“草色青青送馬蹄”,本是詩人恨不能伴行客遠(yuǎn)去,但不說自己無法伴送,而羨慕驛路上的青草遠(yuǎn)送去騎。從整首詩看,前兩句即事寫來,平平無奇;后兩句則以奇想巧思把別情離緒深一層,曲一層地表達(dá)出來,從而振起全篇。
春江、青草是無知無情的自然景物,但詩人卻有他的獨特的觀感,在他的心中、筆下,一江春水似應(yīng)有知,萋萋芳草似若有情,都被人格化了。與這首詩的“江春”句用意相似的有晏殊《踏莎行》詞中“垂楊只解惹東風(fēng),何曾系得行人住”兩句。這里,春江也好,垂楊也好,仿佛它們都應(yīng)當(dāng)深知、也應(yīng)當(dāng)同情人間離別之苦,而一個只顧向東流去,不肯留住行客,一個只會隨風(fēng)飄舞,不解系住行人,無怪要受到詩人、詞客的責(zé)怪了。與“草色”句可以合參的則有歐陽修《玉樓春》詞中的“今宵誰肯遠(yuǎn)相隨,惟有寂寥孤館月”兩句。這里,芳草多情,明月有意,一個不忍與行客分離,一路相送到天涯,一個心念旅人的寂寥,遠(yuǎn)道相隨到孤館,當(dāng)然會得到詩人、詞客的贊賞了。這種擬人化的藝術(shù)手法在古典詩歌中是慣常運用的,如無名氏《西州曲》中“南風(fēng)知我意,吹夢到西州”句、陳羽《吳中覽古》詩中“春色似憐歌舞地,年年先發(fā)館娃宮”句、杜牧《贈別》詩中“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句、張泌《寄人》詩中“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句等,在手法上如出一轍,都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變自我的感情為景物的感情。
以上兩首劉長卿的送別詩,各有特色,各具風(fēng)味,都不失為唐人送別絕句中的佳作。
上一篇: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表達(dá)了什么樣的情感
下一篇:劉長卿《聽彈琴》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