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這樣談歷史
承蒙《南方都市報》評論版周筱赟編輯信任,約我寫稿。因我目前正趕寫《簫聲劍影——劉緒貽口述自傳》下卷,暫時難寫新文,因此想起1992年12月29日我給《人民日報》“國際副刊”寫的一篇重要評論文章《不能這樣談歷史》。由于當時《人民日報》有關責編不夠敬業(yè),誤發(fā)了史實極其嚴重錯誤的文章,經我指出后,又不夠謙虛謹慎,過了40天才給我回信,而且不承認自己審稿不認真,推脫出錯是由于客觀原因,拒絕公開更正,讓廣大讀者嚴重錯識了美國歷史。我一直是梗梗于懷的。
我認為,現在這篇文章如果能公開發(fā)表,對于人們正確認識美國歷史仍然是有助益的。下面就是我當時寫給《人民日報》有關編輯的全文:
我是《人民日報》老訂戶,雖然年屆八旬,仍然為貴報發(fā)表的好文章而激動,也為偶然出現的錯誤文章而揪心。1992年12月26日,貴報“國際副刊”欄發(fā)表的《美國總統(tǒng)的就職典禮》一文,其中涉及美國歷史的有些問題,實在是錯誤太多、太嚴重,應該公開更正。
第一,文章說,“原先任何擔任公職的人都可以主持總統(tǒng)就職儀式,但是從1791年約翰·亞當斯開始,這項盛典都由首席大法官主持。”這里有三處錯誤。第一,在美國絕不是“任何擔任公職的人都可以主持總統(tǒng)就職儀式”。從職務高低說,不僅科長、處長就是內閣部長也不能主持總統(tǒng)就職儀式;從美國政府的立法、司法、行政部門來說,根據美國憲法精神,也以司法部門負責人擔任總統(tǒng)就職儀式主持人為宜。約翰·亞當斯任總統(tǒng)之前,美國只有華盛頓任過兩屆總統(tǒng)。他第一次就職時,聯(lián)邦最高法院尚未成立,乃由紐約州首席大法官主持他的就職儀式,并不是其他“任何公職人員”。第二,約翰·亞當斯就任總統(tǒng)在1797年,不是1791年。因為華盛頓從1789年任總統(tǒng)起,到1797年3月4日才下臺,亞當斯是絕不能在1791年任總統(tǒng)的。第三,主持總統(tǒng)就職儀式“這項盛典都由首席大法官主持”這種說法,至少不確切。因為美國聯(lián)邦和州都有最高法院,都設有大法官(包括首席大法官);如不加區(qū)別,就容易混淆。比如前面提到,華盛頓第一次就任總統(tǒng)就是由紐約州首席大法官主持儀式的。所以準確說法應該是:“都由聯(lián)邦首席大法官主持”。
第二,文章說,“自1933年起,總統(tǒng)就職宣誓日由3月4日改為1月20日”。這是與歷史事實不符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第一次就任總統(tǒng)仍為1933年3月4日,不是1月20日,并未更改。這一日期的更改,主要是由于1929年至1933年美國經濟大危機促成的。這次危機使美國資本主義制度瀕于崩潰邊緣,在任總統(tǒng)胡佛應付危機政策徹底失敗,全國人心惶惶。1932年11月羅斯福當選總統(tǒng)后,要到1933年3月4日才能就職。在此過渡期間,危機日益嚴重,政府卻呈癱瘓狀態(tài)。這才使美國人深深感到這一過渡時期太長,有改革的必要。因此,從羅斯福1937年第二次宣誓就任總統(tǒng)時起,才改為1月20日。
第三,文章說美國第三任總統(tǒng)托馬斯·杰弗遜是“民主黨人”。這也是不對的。杰弗遜當選總統(tǒng)時,是由共和黨擁上臺的,他當時是共和黨人,其所以稱為共和黨人,是由于這些人反對當時勢力很大的聯(lián)邦黨人。聯(lián)邦黨人是保守派,其中有些人甚至曾想擁立華盛頓為皇帝。杰弗遜等人擔心聯(lián)邦黨人將美國政治制度導向違反共和制,因此自稱共和黨人。雖然有些書籍稱杰弗遜的黨為民主—共和黨,但據美國著名史學家小阿瑟·施萊辛格研究,“杰弗遜黨人通常都自稱他們的黨為共和黨。……后來,民主黨這個名字失去了它原先意味著暴民統(tǒng)治的含義,有些共和黨人就開始把這個名字和共和黨一名交替使用。有幾個州的共和黨使用了民主—共和黨這個名字,但是這一名稱從未為人們廣泛接受。”而且,即使是民主—共和黨,也與民主黨有區(qū)別。
第四,文章說林肯和杰弗遜兩位總統(tǒng)“都在國家面臨分裂時使美國團結一致”。這也不確切。首先,兩人面臨的分裂狀態(tài)完全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林肯面臨的分裂狀態(tài)是兩種經濟制度的對立,只有通過內戰(zhàn)才能解決;杰弗遜面臨的分裂狀態(tài)雖也有經濟因素起作用,但只是城鄉(xiāng)差別的問題,表現為政黨間的政策思想分歧,通過政黨斗爭便可解決。其次,兩位總統(tǒng)雖避免了美國分裂,但并未使美國“團結一致”。內戰(zhàn)以后,美國保持了統(tǒng)一,但南北之爭(或奴隸階級與資產階級之爭)遠未終止,其余波迄今猶在。1801年杰弗遜就任總統(tǒng)后,雖然十分寬容聯(lián)邦黨人,但共和黨人與聯(lián)邦黨人之爭也未終止。
總之,保持了國家統(tǒng)一,并不等于使國家“團結一致”。
(2011年4月4日于珞珈山)
注:[美]小施萊辛格:《美國民主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20頁。
上一篇:《一種千真萬確卻常被忽視的道理》劉緒貽雜文
下一篇:《不要再毒害孩子了》劉緒貽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