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何時“酬勤”
1956年以前,物理學界認為,自然界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宇稱守恒的。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從理論上、吳健雄用實驗證明:物體之間只有強相互作用才是宇稱守恒的,弱相互作用則宇稱不守恒,這個發現被稱為反宇稱守恒律。
有趣的是,在社會生活里,也有這種可比的情況。中國有句老話,叫作“天道酬勤”。在西漢至清朝的中國社會里,人們往往拿“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種事作為例證。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黨時代遺留下來的污泥濁水逐漸被掃除,社會上吹起一片清風,公正廉明成為主流。那時節,“天道酬勤”基本上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一種規律。在工、農、商、學各界,一個人即使沒有任何靠山,只要你用自己的勤勞智慧作出突出貢獻,就可以被選為勞動模范,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在教育文化界,只有真正勤奮努力、學業優秀的青年人才能考進大學,只有真正經過“十年辛苦”寫出的著作才能受人歡迎,只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當教授,只有勤學苦練的藝人才能成為明星。我們不能說那時節社會上就完全沒有靠投機取巧得到好處的人,但那是少數,不是社會生活中的主流。從總的情況來估價,那時的社會生活可以說是受“天道酬勤”律支配的。
大約是1956年以后,情況開始有所變化。例如,在1957年“反右運動”中,不少勤奮努力,在工作中作出貢獻甚至重大貢獻的人,卻被錯劃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致使生活困苦、人格受辱。而有些所謂的“反右”英雄,只不過靠他們看風使舵的一點本領,就受到重用,名利雙收。到1958年,許多經過長期努力、具有各種專長的人物,被插上白旗,而那些聲稱畝產10萬斤稻谷的“吹牛大王”們,卻紅極一時。到所謂“文化大革命”時期,差不多所有經過數十年辛勤勞動、學業有成的人,都成為反動學術權威、牛鬼蛇神;而在考場上交白卷的,卻被當作英雄吹捧。社會上功過不清,賞罰不明,干和不干一個樣,甚至干得好的反而受打擊,什么事不干的、四平八穩的,成了“不倒翁”。這種情況,就成為“天道不酬勤”了。因此我們可以作出結論:只是在一個公平合理,至少基本公平合理的社會里,天道才酬勤;在社會生活不公平合理時,天道是不酬勤的,或可稱為“反‘天道酬勤’律”。這種區別,是否像宇稱守恒律和反宇稱守恒律影響物質界那么嚴重,難以評說,但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確實是十分嚴重的。1956年以前,我國社會處于一種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雙豐收的年代,但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農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產力沒有多大發展。”社會上浮夸風、專斷風、教條主義、官僚主義很嚴重,人們思想普遍僵化。
改革開放以來,情況有了較大改變。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多勞多得原則得到了較好貫徹。城市里也逐漸打破大鍋飯體制,讓那些勤勞創業的人先富起來。十余年來我國經濟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這種改變是分不開的。但是,改革開放以前遺留下來的那種反“天道酬勤”的習慣勢力,并未絕跡,在某些社會生活領域里還變本加厲起來。比如在大學里,學生畢業時,仍然有平時勤奮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其就業情況遠遠趕不上那些“有個好父親”的學生;仍然有人以“工作需要”為名,比那些教學、科研成績遠勝于他們的人先取得高級職稱;還有些很少甚至毫無科研成果的黨政干部被評為教授;甚至有人騙得商務印書館的一個出書偽證和自制的7份假書評,成了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在黨政機關,仍然存在著這種情況:表揚了指鹿為馬的,提拔了溜須拍馬的,苦了當牛作馬的。在國有企業中,“富了方丈窮了廟”的事時有所聞。1997年7月3日《新安晚報》報道,安慶市紀檢監察機關查出18個嚴重虧損的國有企業中,有19個“富方丈”,涉及違法違紀金額29l萬元。這說明,這些方丈絕非是勤勞致富的。在農村,仍然有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靠勤勞而致富的基層干部。
所有這些,當然是有損于我國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不利于中國社會發展的。我大聲呼吁:徹底擊潰“反‘天道酬勤’律”,使我國社會成為一個公平合理的文明社會。
(原載《長江日報》專版1997年8月25日,后由《中國改革報》全文轉載)
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頁。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頁。
上一篇:《“中國人之友”達茲小姐》劉緒貽雜文
下一篇:《《考克斯報告》的命運》劉緒貽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