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原文】
錦幃初卷衛夫人[1],繡被猶堆越鄂君[2]。
垂手亂翻雕玉佩[3],折腰爭舞郁金裙[4]。
石家蠟燭何曾剪[5],荀令香爐可待熏[6]?
我是夢中傳彩筆[7],欲書花葉寄朝云[8]。
【注釋】
[1]錦幃:錦帳。幃,一作“帷”。衛夫人:衛靈公夫人,名南子,姓子,宋國貴族,以美艷著稱。《典略》云:“夫子見南子在錦幃之中。”
[2]越鄂君:指越君子皙,楚王母弟也,官令尹。用鄂君舉繡被擁越人的典故。據《說苑·善說篇》記載,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劃槳的越人唱歌表示對鄂君的愛戴,鄂君為歌所動,揚起長袖,舉繡被覆之。此將牡丹喻為繡被擁裹的越人。
[3]垂手:古代舞蹈動作,有大垂手、小垂手。《樂府雜錄》謂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驚鴻、或如飛燕,故舞時玉佩亂翻。雕:刻鏤。
[4]折:一作“招”。折腰爭舞:一作“細腰頻換”。《西京雜記》: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郁金裙:用郁金草染色的裙,染成微有香氣。
[5]石家:即石崇,字季倫,小名齊奴,西晉文學家、富豪。《世說新語·汰侈》:“石季倫用蠟燭作炊。”
[6]荀令:即荀彧,字文若,為侍中,漢獻帝時官至尚書令。曹操所有軍政之事均與他協商,呼之荀令君。
[7]彩筆:五色筆。《南史·江淹傳》:“江淹寄宿于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后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8]葉:一作“片”。朝云:指巫山神女。戰國時楚懷王游高唐,晝夢幸巫山之女。后好事者為其立廟,號曰“朝云”。
【譯文】
牡丹美艷如錦帳剛剛卷起時,露出衛夫人的儀容;如絲繡的褥被,輕掩著越鄂君的風姿。牡丹迎風搖曳,正如垂手舞時引得玉佩亂翻;低昂之風姿,就像穿著郁金裙子爭舞。牡丹灼灼其華,如石崇家常燃的蠟燭,哪用剪去燭芯;就像荀令的香爐,其香撲鼻。我恍惚在夢中傳授到一支五彩筆,將描寫此牡丹的清麗詞句寄給我思念的人。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前六句運用鋪陳手法,采用絢麗華美的辭藻,描摹、刻畫牡丹之天香國色;后兩句寫詠牡丹,寄給所思念的人,以慰相思,點明詠物用意。
首句通過衛夫人的典故,形容牡丹初放時的璀璨奪目、嬌憨可人。“初卷”既為原典故設置了新的情景,又貼切傳神地形容牡丹將開未開的狀態。次句用越君子皙舉繡被擁越人典故,生動形象地刻畫牡丹在綠葉簇擁下的美態,“堆”字極言牡丹花葉的繁茂,讓人生愛。第三、四句為牡丹群像,詩人依舊用了兩個典故,將爭相開放、隨風飄搖的牡丹比作舞蹈時飛舞的玉佩,著郁金裙的折腰舞女,有聲有色有味。第五句寫牡丹花蕊和花色之艷,若蠟燭之常燃。第六句寫牡丹的花香裊裊讓人沉醉。第七、八句寫詩人因牡丹而沉醉,似乎進入夢境,想象新奇,富有浪漫色彩,也透露出詩人似乎心有所屬,欲以此寄托相思。此詩每句一典,辭藻華美絢爛,卻不免有堆垛之嫌,余味較為遜色。
上一篇:李商隱《城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贈鄭讜處士》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