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鄭讜處士
【原文】
浪跡江湖白發新,浮云一片是吾身[1]。
寒歸山觀隨棋局,暖入汀洲逐釣輪[2]。
越桂留烹張翰鲙[3],蜀姜供煮陸機莼[4]。
相逢一笑憐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
【注釋】
[1]浮云一片是吾身:《維摩經》:“是身如浮云,須臾變滅。”又《顏氏家訓》亦有“吾今羈旅,身若浮云”之語。二句均指鄭而言。
[2]釣輪:釣魚之具,在魚竿末端安輪以繞釣絲。輪,全詩校:“一作綸。”
[3]張翰鲙:《晉書·張翰傳》載,翰吳人,為齊王冏大司馬東曹掾,因見秋風起,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4]蜀姜:《搜神記》載左慈少有神道,在曹操座求銅盤貯水,釣于盤中,引一鱸魚出,操曰:“今既得鱸,恨無蜀中姜耳。”慈亦頃刻致之。陸機莼:《世說新語·言語》:“陸機詣王武子,武子前置數斛羊酪,指以示陸曰:‘卿江東何以敵此?’陸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鹽豉耳。’”
【譯文】
你浪跡江湖又新長了白頭發,你的身世如同一片浮云,自由灑脫。天冷的時候回歸山林觀棋對弈,天氣轉暖便在岸邊水洲垂釣。用越地的桂枝烹調鮮美的鱸魚,用蜀地生姜烹煮陸機喜歡的莼羹。與你相逢一笑,欣賞著你的疏放,有一天扁舟之上你將遇到我這位故人。
【賞析】
張采田《玉谿生年譜會箋》系此詩于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游江東時,應當是離別之際,贈送給鄭處士的。全詩不寫離愁,不訴懷才不遇之苦,而贊美鄭處士浪跡江湖的恣意灑脫,流露出詩人欣賞羨慕的情緒,詩人在結句中透露出歸隱山林,忘卻俗世的傾向。
“浪跡江湖白發新,浮云一片是吾身”,此句詩人代鄭處士自謂,敘其身世。“白發”“浮云”本帶有一定的消極意義,前者意味著時光的流逝,后者多指漂泊無定,此處則表現處士的仙風道骨、落拓不羈,詩境飄逸大氣而不失慷慨豪邁。頷聯根據季節溫度的變化,具體勾勒鄭處士寒時山中觀棋、暖時沙洲垂釣的愜意生活,“歸”“入”二字寫出了毫無牽掛,以一己之身融入天地的自然,深悟歸隱之旨趣,呼應“浮云一片是吾身”。頸聯用張翰“莼鱸之思”、陸機“千里莼羹”兩典,凝練巧妙,重視煉意。其一,以“越”“蜀”兩字帶出地點的轉移,言其漂泊江湖,照應首句。其二,張翰、陸機皆為魏晉名士,他們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為后人所賞,暗含對鄭處士品格和生活方式的贊美。最后,就地取材,且精細烹調,頗富自然雅趣,遠勝于席有粱肉,此鄭處士遠離名利之情。尾聯總結其“疏放”的性格,想象日后相見“相逢一笑”的場景,蘊含著老友相見不必贅言的默契,扁舟相伴之時便也是詩人歸隱之際。
上一篇:李商隱《牡丹》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流鶯》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