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1]
【原文】
其一
十歲裁詩走馬成[2],冷灰殘燭動離情[3]。桐花萬里丹山路[4],雛鳳清于老鳳聲。
其二
劍棧風檣各苦辛[5],別時冰雪到時春[6]。
為憑何遜休聯句[7],瘦盡東陽姓沈人[8]。
【注釋】
[1]韓冬郎:韓偓,冬郎是其小名。畏之:韓偓之父韓瞻。韓瞻和李商隱同是王茂元的女婿,二人是連襟關系,因此韓偓即李商隱的外甥。
[2]十歲:大中五年(公元851年),韓偓十歲。裁詩:作詩。走馬成:言其作詩文思敏捷,走馬之間即可成章。
[3]冷灰殘燭:當是當時餞別宴席上的情景。
[4]桐花:梧桐花。傳說鳳凰非梧桐不棲。丹山:傳說為鳳凰產地。
[5]劍棧:劍閣棧道。風檣:指前往四川途中的一段水程。各苦辛:兼指水陸行程。
[6]冰雪:一作“冬雪”。
[7]何遜:南朝詩人。聯句:根據議定的詩題,幾人輪流賦詩若干句,連綴成詩篇。
[8]姓沈人:即沈約。他曾為東陽太守,《南史·沈約傳》:“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此以沈約自比。
【譯文】
其一:蠟燭滴淚成灰,在充滿離情的送別宴上,才十歲的韓偓才思敏捷,走馬之間即可成章。在開滿梧桐花的萬里丹山路上,傳來那雛鳳清脆婉轉的鳴叫聲,一定比老鳳的聲音更加清亮動聽。
其二:經過劍閣的棧道,坐船走水路各有各的艱辛;分別的時候還是大雪紛飛,現在已經到了陽春時節。韓偓那小子的詩才就像魏晉的何遜,請停止聯句吧,要不然我只得像沈約一樣變瘦了。
【賞析】
詩題交代了創作的緣由。詩人追憶往事,細品外甥韓偓所作“連宵侍坐徘徊久”,深感其才華,于是寫成此詩。其一贊美韓偓的清新靈氣的詩才,感慨他有其父之風并將超越其父。一、二句倒裝。“冷灰”“殘燭”兩種意象描繪出宴會將盡的凄冷黯淡,與詩人的離情融為一體。此情此景也感染著韓偓,并以此為對象作詩,“裁”字可見韓偓已經對寫詩技法駕輕就熟。將兩句倒裝是為了突出韓偓十歲即作詩老成的可貴,暗含詩人的欣慰之情。三、四句遞進,由“雛鳳”的典故翻出“桐花”二句,想象奇特,將韓瞻和韓偓分別比喻為老鳳和雌鳳,生動形象,富有美感,歷來為人所稱道。其二敘述韓氏父子旅途艱辛,感喟時間的流逝。并借由冬到春季節的變遷而引出歷史的更迭,自然引出后兩句,托何遜和沈約的典故比韓偓和詩人自己,對韓偓大加贊揚,情感真摯,語盡而意不盡。全詩結構精巧,層層遞進,精于煉意,有情有色有味。
上一篇:李商隱《賈生》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韓同年新居餞韓西迎家室戲贈》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