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jiōng)。柳梢梅萼(è)漸分明。春歸秣(mò)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sī),踏雪沒心情。
【題解】《臨江仙》,唐教坊曲,雙調小令,上下片共六十字。
【注釋】1.幾許:多少。2.扃:門外,引為關閉。3.萼:花瓣外的一層小托片。4.秣陵:戰國楚置金陵邑,秦時稱秣陵,孫吳時改名建業,東晉改為建康,隋又易為江寧。這里的“秣陵”“建康”均為古名沿用,兩名實指一地,即南京。5.試燈:正月十五為燈節,節前預賞試燈。
【賞讀提示】此詞系作者跟從丈夫守建康時作,當作于建炎三年春。通過早春景象的描寫,表現南渡之后百感交集系念家國的復雜思想感情。上片寫春歸大地,閉門幽居,思念親人,自憐飄零。“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首二句寫詞人閉門幽居。首句連用三個“深”字,前兩個形容庭院之深;后一個為動詞,作疑問句,加重語氣,強調程度之深。次句是對庭院之深的具體描寫:云霧繚繞是自然狀況,而門窗“常扃”則是自己關閉的。這表明作者自我幽閉閣中,不愿步出門外,甚至不愿看見外面景況,所以不僅閉門而且關窗。第三句寫的就是所不愿見到的景物:“柳梢梅萼漸分明”。作者對大自然的細微變化有著敏感的悟性,想象只身漂泊,客居建安,戰亂頻仍,怎能忍心看到這春光呢?這兩句內涵極其豐富,所蘊含的痛楚情懷是相當深沉的。詞作下片承上片怕觸景傷懷,進而追憶往昔,對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案性乱黠L”,指以風月等自然景物為題材寫詩填詞,形容心情悠閑自在。作者與丈夫是有較高文化修養的恩愛夫妻,共迷金石,同醉詩文,烹茗煮酒,展玩賞鑒,沉醉于富有詩意的幸福生活之中。作者以其女性的獨特敏感和文學修養,以春花秋菊為題材寫過不少好詞?!岸嗌偈隆?,以強調語氣,表示很多,記也記不清了??扇缃衲昀巷h零,什么事也做不成?!盁o成”,并不是一般意思上的事業無成,而是承上詞意,指對“風月”不感興趣,什么也寫不出來。至此,情緒激動,不禁呼出:“誰憐憔悴更凋零”!道出了作者的心境日漸一日的悲凄。結末,“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二句并非寫實,而是舉出她一生中印象最深、與她夫妻生活最有關系、作為“感月吟風”絕佳題材的事件。“無意思”“沒心情”與上片的怕見春光遙相呼應,進一步表露出作者對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下片以對往昔生活的追懷、眷戀與如今飄零異地、悲凄傷感相對比,寫出一位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詞人形象。
此詞以口語入詞,明白曉暢,又極準確、深刻地表達了詞人彼時的心理狀態,對比手法的運用,情感抒發的深沉都給人以深刻感受。誦讀的節奏動型為哀愁、深沉型的,舒緩行腔,懶弱咬字,情緒抒發并無明顯高點,注重通篇大境的整體感覺。
【斷句頓挫建議】/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推薦名句】庭院深深深幾許。
上一篇:《李清照·一剪梅》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李清照·烏江(夏日絕句)》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