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不懈,時時勤拂拭
梁先生語錄:
在人生的時間線上須臾不可放松的就是如何對付自己,如果對于自己沒有辦法,對于一切事情也就沒有辦法。
《壇經》上有一首有名的偈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人生幾十年,要嚴守心門,活在當下,也必須“時時勤拂拭”自己的心。關于這一點,我們從何得知?
人生旅途中,過客匆匆,春天剛綠起,夏天的炎熱便悄然而至;秋天剛到,還未曾折一枚紅葉藏于書中,便已是霜滿枝丫雪滿坡了。寰宇之下,等不來天長,盼不到地久。人若總是在翹首期盼,偏偏難有所得。不如靜下心來,活在當下,好好欣賞路邊的風景。
大多數(shù)時候,人之所以痛苦,無不是因為迷于遠方。一生一世,都在眺望遠方,以為“遠方的才是好的”,因而容易錯失眼前的良辰與美景。不得不承認,這是人生的一大憾事。所以說,人要活在當下,才是人間正道。
但是,人心是最難掂量與把握的東西,也是最難管制的東西。大千世界中,紛繁復雜的世情,更容易讓心迷失,指不定下一秒,心又為生活所困了。所以說,人們要時時拂拭自己的心,活在當下,切莫讓它在翹首遠方的過程中走上迷途。
對此,梁先生強調,人要活在當下,獲得快樂,應該求助于內,而不是尋求外力以圖緩解自己的苦痛。這也正是當初梁先生鐘情于佛家的原因。梁先生認為,一切問題原都出自人類生命本身而不在外面,但人們卻總是向外面去求解決。佛家普度眾生的方式便是教人們從內心去解放自己,注重內修、自省,而這也正是梁先生“對付自己”的方式。為何梁先生會以“內省”來“對付自己”?我們通過下面這則故事來看看內省的威力之所在。
有位年輕人覺得自己的心靈已經麻木了,他一直在抱怨無趣的生活和永無休止的工作,于是他去看醫(yī)生。醫(yī)生診斷完之后發(fā)現(xiàn)這位年輕人不是身體有問題,而是心理出了問題。
于是,醫(yī)生問年輕人:“你最喜歡哪個地方?”
“海邊。”年輕人回答說。
醫(yī)生接著說:“我給你開了三個處方,你拿著它們到海邊去,你必須在早上9點、中午12點和下午3點分別打開這三個處方,并且只有在準點打開處方才行,若是不到時間,不得打開。”
這位年輕人聽從了醫(yī)生的建議,去到了海邊。
9點的時候,他打開第一個處方,看到上面寫道:“專心傾聽。”他開始用耳朵去傾聽,他聽到波浪聲,聽到海鷗的鳴叫聲,聽到海風私語聲……
12點時,他按時地打開了第二個處方,上面寫道:“回想。”于是他把過去與親朋好友相處的時光認真地回想了一遍,這讓他內心充滿懷舊之情……
下午3點整,他拆開了最后一個處方,上面寫道:“回顧你的動機。”于是他開始回顧過往中的每件事,每個人,每個情形……然后不斷地反省,這時候,他很痛苦地發(fā)現(xiàn)自己很自私,從不肯肯定別人,不能認同更為高尚與純正的動機,他總是活在對他人的質疑與否定中……而這也正是他現(xiàn)在不快樂的原因。
由此可見,內省能發(fā)現(xiàn)自己一般情況下難以發(fā)現(xiàn)的缺陷,尋找到完善自己的方式與途徑。漫漫人生路上,我們若要嚴守心門,活在當下,就當堅持自省,常常反省自己,才能從內心出發(fā),真正擺脫人生的苦悶,真正地讓自己快樂起來。梁先生便是一個深諳“內省”之智慧的人。
可以說,梁先生為人處世,不僅在理論上強調要自省,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無時無刻不躬行著“自省”,以此為綱來對待自己,進而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清明、安靜,“往者可鑒,來者可追”,活在當下,是梁先生對自己一生不變的要求:活在當下是最大的務實,是踏踏實實做人的根本。存活在往事的回憶或對將來的臆想中都毫無意義。
正因為如此,所以梁先生總能保持清醒與理智的頭腦,活在現(xiàn)實生活中,而不是活在對往事的追憶與對未來的幻想中。從梁先生一生中堅持不懈地思考的兩大問題——人生問題與社會問題中,以及他的踐行中,便可見一斑。
人生中,若想嚴守心門,活在當下,就當如梁先生一樣,堅持不懈,時時拂拭自己的內心,做一個內心無疚的人。常常捫心自問:“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上一篇:《成是天巧,敗在我》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拂去欲望,留守志氣》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