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樂是興盡無悲
梁先生語錄:
“樂不難,樂之后不苦難。”不但在樂之后,即在樂之中間也會感到凄涼。老是燈紅酒綠熱鬧不散,仍然是苦,能于樂之后樂之中沒有旁的味道就對了。
人生于世,苦和樂,猶如一張紙的正面與反面。要是世上有單面的紙,那么人世間也可能只有苦或者是樂。誠如偉大的哲學家馬克思所說的,凡事都具有兩面性。打個比方說,玫瑰雖美,卻長著刺,會扎人。
生活中,苦與樂簡直就是孿生兄弟。正因為如此,所以世人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感慨與嘆息。但是,這并不表明,我們對待生活中的苦,只能隨之任之;而對于快樂,我們只能說一聲“可遇而不可求”。
相反,我們可以發現快樂,尋找快樂,甚至創造快樂。但是,快樂不難,真正地快樂卻很難,持續快樂也很難。所謂“興盡無悲”,就是真正的快樂。梁先生在《新年的感觸》中也指出,“樂不難,樂之后不苦難”。
所以說,人生于世,我們要獲得真正的快樂,能盡興且沒有悲傷,是極難的。但是,這也是我們追求快樂時應該到達的境界。試想,若是夜夜笙歌,卻淚眼朦朧地睡去,當時的快樂又怎么算得上是真正的快樂呢?相反,它不過是撩起悲傷與惆悵的罪魁禍首罷了。
那么,我們該怎么做才能興盡無悲,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呢?
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論語》通篇沒有一個“苦”字,一上來就是“不亦樂乎”。當年,孔子一班人被困于陳蔡之間,斷糧七日,個個饑腸轆轆,面呈菜色。子路牢騷滿腹,大發脾氣,而孔子卻弦歌不絕。這樣的“樂”是苦中作樂,亦是一種真樂。臨危不懼,是英雄;不憂不懼,是君子。這一切都得自孔子坦然的心境。人生中有許多苦,甚至常常是苦多于樂,大于樂,這時候我們要懂得“苦中作樂”。在苦中尋求快樂,“樂以忘憂”。這樣的瀟灑,不正是興盡無悲的表現嗎?
抗戰期間,袁鴻壽先生在桂林七星巖請梁先生吃飯,飯后在一棵小樹下聊天,恰逢敵機在頭上盤旋“下蛋”。袁鴻壽大驚失色,準備逃離,但是梁先生卻臨危不動,聊天如常。若不是梁先生如孔子一樣有著坦然的心境,又怎能在那樣危險的時刻沉溺在與友人聊天的快樂中呢?
這是于苦中尋求真樂,且興盡無悲的方式。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更為普遍的情況是從快樂中尋找興盡無悲的真樂。這時候,我們又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與心態呢?對此,梁先生說:“‘樂’‘玩’也不是容易的事。必須在人生的根本上弄對了,然后才能干什么都對,才能有樂趣。”由此可見,梁先生告訴人們人生的真正樂趣來自于對整個人生的高度的把握,來自于對人生根本的領悟與追求。唯有如此,自始至終才能堅持自己的方向,保持自己的初心,以此為樂,樂而無悲。否則,不但不能“樂以忘憂”,反而會出現悲傷尾隨一時的快樂而來的情況。
生活中,我們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眾人相約聚餐,大魚大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無不盡興。可是宴席結束之后呢?心中有一種莫名的空落感與悲傷之情。也許是因為難得相聚,可能是因為生活壓抑時刻太多,輕松之時太短;抑或是因為感慨于人生百味……總而言之,因為沒有“在人生的根本上弄對”。所以,有時會覺得放松是一種罪過,快樂是一種奢侈品,會覺得生活中有太多的沉重與苦悶。殊不知,人生于世,循著自己的初心不斷前進,就無怨無悔,問心無愧,就能真正地享受人生的快樂。
要“在人生的根本上弄對”,也非“一勞永逸”的事,相反,需要日日反省。唯有如此,才不至于在人生的歧途中,迷失自我。自然而然,興盡無悲的快樂才有“清源”。對此,梁先生常說:“人在世上生活,如無人生的反省,則其一生就過得太粗淺,太無味了。無反省則無領略。”
人生于世,須知,真正的快樂是興盡無悲。因此,我們無須迷戀一時的紙醉金迷或是燈紅酒綠,而應當追求畢生的真樂,細水長流,至真、至純、至樂。而真樂要建立在弄對人生的根本上,時刻反省自己,改進自己。如此一來,百味人生,也能時時笑得酣暢淋漓!
上一篇:《人生的苦樂不在外界,而在主觀》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人生需要“較為高尚的朋友”》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