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好說目的,順其自然
梁先生語錄:
人之有生,正如萬物一樣是自然而生的。天雨,水流,鶯飛,草長,都順其自然,并無目的。我未曾知道,而已經有了我。此時再追問“人生果為何來?”或“我為何來?”已是晚了。倘經過一番思考,決定一個目的,亦算不得了。
“我以為人生不好說目的,因為目的是后來才有的事。”這是梁先生對人生目的的看法。大多數人都在設想人生的目的或意義,比如,“我要成為人類文明的使者”“我將為社會創造一萬個發明”“我要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作家”等。
可以說,將這些稱之為夢想或是理想更為妥帖,而將其當做人生的目的,未免自負。然而,不論是遠大的理想追求,還是渺小的興趣愛好,都難以肯定或者絕對地說,它將成為自己的人生目的。
對于人生,梁先生曾提出這樣一個看法,他說:“還有一個錯誤,是把人的生活看成太有意識,以為生活是全受意識的支配,時常是意識去作主宰。”仔細想來,確實,正是因為人們主觀性太強,忽略客觀現實的存在,往往讓自我意識去決定自己的人生目的,這有種“本末倒置”的意味。這就好比說,意識決定意識。我想怎么樣就能怎么樣,天地之大,唯我獨尊。我想成為什么就能成為什么。我想讓自己的人生擁有什么樣的意義就能擁有什么樣的意義。我想成就什么樣的人生目的就能成就什么樣的人生目的。其中的荒謬,從我們自身的經歷中,便可見一斑了。
所以說,人生的目的,不是完全由我們自己的意識決定的,有時甚至難以為我們自身的意識所左右。因此,如梁先生所言,人生不好說有目的。然而,人生于世,一輩子總是會成就一定的目的的。究竟自己的人生最終會有什么樣的目的?這也不是人們苦苦思考便能獲得的。對于這一點,不如順其自然吧。從梁先生的觀點來看,就是不要“太偏于看生活是人為的”,要“順天理之自然”。
佛說:“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對于人生的目的,也當有這樣的心態。不然,其內心之苦,是難以擺脫的;而其生活之重,也是難以負荷的。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有的人終其一生在追逐,比如成為一個歌手,將它當做人生的全部目的、唯一目的。但是,幾十年下來,落拓形跡,人生的目的何在?在遠方,始終在遠方,忘不了,望不盡,也摸不到。
當理想遇上現實,主觀遇上客觀時,通常敗陣的是前者,而非后者。當然,這并不是說理想不能追,一生要得過且過。相反,這里所要強調的是,要成就人生的目的,當從主觀上解放自己,做一個順其自然的人,以擺脫不必要的失敗、磨折與打擊之苦。并且,要看到,“其實整個的生活,意識哪能作主宰,他只能主宰表面的一小部分而已。我們問人生之意義、價值、目的時,即等于說人生是由有意識而來”。若不然,就容易脫離實際,走上“意識先于存在”的形而上學的歧途。
所以說,人生不好說目的,順天理之自然。
但,順天理之自然,不是完全聽天由命,不做任何努力與改變。相反,我們應當帶著對理想的熱情不斷地改變自我,超越自我,最終成就自我,與此同時,還要稟著對客觀現實的尊重,從實際出發。
換句話說,就是因主觀意識而有實際行動,更要尊重現實,順其自然,不做空想主義者和不切實際者。這樣一來,才能在腳踏實地的努力與執著的追求下,讓人生的目的“得來全不費工夫”。而這,也正是順其自然的魔力之所在。不然,人們很可能將自己擲于現實之苦與內心之苦的枷鎖之中,無法獲得人生的目的。可見,順其自然有著重大的意義。
關于順其自然的重要性,有這么一個故事:
有一次,惟儼禪師帶著弟子道吾和云巖下山,途中惟嚴禪師指著林中一棵枯木問道:“你們說,是枯萎好呢,還是茂盛好?”道吾說:“當然是茂盛的好。”禪師搖搖頭道:“繁華終將消失。”聽完師傅的話,云巖便說:“我看是枯萎的好。”豈料師傅還是搖了搖頭:“枯萎也終將成為過去。”恰巧在這時候,對面走來一個小沙彌,他從容地答道:“那就讓枯萎的枯萎,讓茂盛的茂盛吧。”禪師聽畢頷首贊許道:“小沙彌說得對,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應該聽其自然,不要執著,這才是修行的態度。”
禪師的“聽其自然”與梁先生的“意識難以主宰生活”的道理是一致的。人生于世,要成就自己的人生目的,順其自然的心態不能沒有。人生有喜有憂,生活有悲有樂。凡事難以從主觀定奪。人生的目的更是如此。
所以說,身處世間,須知,人生不好說目的,不如順其自然,從眼下著手,腳踏實地做好每件事,誰知,人生的目的,會不會不期而遇呢?
上一篇:《人生一世,應活在當下》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人生的意義與快樂在于創造》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