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洪駒父書①
【原文】
駒父外甥教授②:別來三歲③,未嘗不思念。閑居絕不與人事相接,故不能作書,雖晉城亦未曾作書也。專人來,得手書,審在官不廢講學④,眠食安勝⑤,諸稚子長茂⑥,慰喜無量。
寄詩語意老重⑦,數過讀,不能去手;繼以嘆息,少加意讀書⑧,古人不難到也⑨。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繩墨耳⑩,可更熟讀司馬子長、韓退之文章。凡作一文,皆須有宗有趣,始終關鍵,有開有闔。如四瀆雖納百川?,或匯而為廣澤,汪洋千里,要自發源注海耳。老夫紹圣以前,不知作文章斧斤,取舊所作讀之,皆可笑。紹圣以后,始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情懶,不能下筆也。外甥勉之,為我雪恥?。
《罵犬文》雖雄奇,然不作可也。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慎勿襲其軌也?。
甚恨不得相見,極論詩與文章之善病,臨書不能萬一。千萬強學自,少飲酒為佳。
所寄《釋權》一篇,詞筆縱橫,極見日新之效。更須治經,深其淵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瑣祭文?,語意甚工,但用字時有未安。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
文章最為儒者末事,然索學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壯,如滄江八月之濤,海運吞舟之魚。又不可守繩墨令儉陋也。
【注釋】
①洪駒父:洪芻,字駒父,江西豫章人,黃庭堅的外甥。宋哲宗紹圣年間進士,靖康年間官至諫議大夫。靖康之變后,被流放沙門島,卒于島中。
②教授:官名,宋時各王府、路、府、州諸學都置教授,督理學政。
③別來三歲:指從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巳(1101)至徽宗崇寧二年癸末(1103)。建中靖國元年初,黃庭堅在鄂州(今湖北省武昌市),王觀復與洪駒父曾來見他,現復此信,故云別來三歲。
④審:知道。
⑤安勝:安好的意思。
⑥長茂:成長壯健。
⑦老重:老成持重。
⑧加意:留意。
⑨古人不難到也:古人文學創作所取得的成就是不難達到的。
⑩繩墨:原指木工畫線用的工具,借喻規矩和法則。
?四瀆:指長江、黃河、淮水、濟水。古時此四水各自流入海。
?雪恥:指作者過去不知寫文章的方法,老來懂得寫文章而又不能下筆,希望外甥能有所成就,為己增光。雪,洗刷。
?軌:車轍痕跡。
?青瑣:疑指代《青瑣高議》的作者劉斧,北宋時人,生平不詳。青瑣祭文,當是洪駒父所作。
?翰墨:筆墨,指文辭。
【譯文】
駒父外甥你好:我們分別有三年多了,時時刻刻無不在想念著你。我自歸隱以來幾乎與外界失去了聯系,因此很少有書信寄出,即使晉城也沒有寫過信。這次你派專人送來了你的親筆信,讓我知道了你身為學官而并未荒廢學業,并一直堅持講學,你的睡眠和飲食都很好,你的幾個孩子也都健健康康,這讓我倍感欣慰。
你給我寄來的幾首詩含義深刻,我細細讀了數遍,每一首都讓我感覺愛不釋手;另外給我寄的幾篇文章,仔細研讀之后,我發現了一個道理,我們若是能夠稍微留意讀書,其實古人寫文章的境界技巧是不難達到的。幾篇文章雖已很好,但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之處,那就是缺少古人的章法,你可以進一步熟讀司馬遷和韓愈的文章。但凡寫文章,一定要有明確的主旨立意,文章自始至終的關鍵是開頭要放得開,結束時又收得攏。這就好比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四條水系,雖然這四大水系能夠容納百川、匯聚眾水而成為廣大的湖泊,奔騰千里,但終歸都是從源頭的細小開始,然后匯聚成大川大江流向大海的。我在早些年并不懂得寫文章的基本方法,就拿我的舊作來說,現在讀起來就讓人感到都很幼稚可笑。自從紹圣年間以后,我才真正知道怎樣寫文章,但后來卻因為年老多病、生性懶惰,所以很少寫出驚艷的文章。所以外甥你可一定要好好努力,替我完成這一夙愿。
你寄過來的《罵犬文》這一文章,雖然文中的文字十分雄偉奇特,但是這一類針砭時弊的文章還是不寫為好。大家都知道,蘇東坡的文章可謂是天下卓絕,然而他的缺點就是太過于指責時弊,這很容易招致禍端,你一定不要效仿他的這一做法。
我很遺憾不能與你相見,當面盡情討論詩文的好壞,而在信上是不能說出萬分之一的。你一定要勤于學習,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以少喝酒為好。
你寄送的《釋權》這篇文章,文筆奔放自如,看得出你的確是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然而你更應該多讀經典,使自己知識的根基更加深厚,只有這樣才可以趕超古人。你寄送的《青瑣》這篇祭文,全文構思比較精巧,但遣詞造句還有許多不恰當之處。寫文章自己遣詞造句是最難的了,借鑒杜甫寫詩,韓愈寫文章,無不是借鑒前人,他們的文章沒有一個字是沒有出處的。我們這些人就是因為讀書少,所以都還以為是韓愈、杜甫自己寫出的這樣的句子呢!在古代能寫文章的大家,都是能夠真正地博古通今,熔鑄萬物于一爐,大量引用古人的語句用于自己的文章,這些古人的詞句就像一顆顆靈丹妙藥一樣,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
寫文章對于那些尊崇儒學、精通儒學的人來說,實在是一件輕松的小事情,然而既然我們決定要去探求寫文章的奧妙,那么我們就要踏踏實實地去探尋了解寫文章的真諦與精髓,我希望你能真正領悟這個道理,并認真仔細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要使文章精密高妙,像泰山上垂掛著的云彩;要使文章氣勢恢宏,如江海中滔天的波濤,那一定不要死守做文章的條條框框,而讓自己的文章顯得淺薄了。
【賞析】
這篇文章是黃庭堅五十九歲的時候寫給他的外甥洪駒父的一封信,在信中,黃庭堅談到了自己對文學創作的一些看法,寫出了他對外甥洪駒父的一些建議和殷切期望。
在信中,黃庭堅談到他自己對于文學創作,要在主題鮮明的前提下,側重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痛下功夫。他一再強調要學習前人,并要學會融會貫通,推陳出新,寫出自己的獨特風格。
針對洪駒父的文章,黃庭堅強調要學習前人“陶冶萬物”的功力,主張多讀融古,并概括為“點鐵成金”的法度。這里說出了文學創作中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對前人的遺產和觀點必須有所選擇,有保留地借鑒,借鑒的目的是創新,這一點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黃庭堅雖然看到了創新的難,并沒有給出一個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而是一味追求“無一字無來處”,認為這是寫文章“點鐵成金”的方法,并奉之為創作中的“靈丹妙藥”,這一觀點未免有失偏頗。
總的來說,黃庭堅從自己切身的創作實踐中總結了寫文章不要墨守陳規,不要過分雕琢,這也代表了黃庭堅對于創作所堅持和追求的最高境界,這一觀點也體現了他“無意于文”的自由。
上一篇:黃庭堅《答永新宗令寄石耳》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答龍門潘秀才見寄》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