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歸山歌二首 ①
其一
山寂寂兮無人,又蒼蒼兮多木。
群龍兮滿朝,君何為兮空谷。
文寡和兮思深,道難知兮行獨。
悅石上兮流泉,與松間兮草屋。
入云中兮養雞,上山頭兮抱犢。
神與棗兮如瓜,虎賣杏兮收谷。
愧不才兮妨賢,嫌既老兮貪祿。
誓解印兮相從,何詹尹兮可卜。
【校】
①《楚辭后語》作“山中人”。
②《楚辭后語》“駐”字下多一“駟”字。
【注】
群龍: 《后漢書》:“唐堯在上,群龍為用。”章懷太子注:“群龍喻賢臣也。”鮑照詩:“皇漢方盛明,群龍滿階閣。”
養雞: 《列仙傳》:“祝雞翁者,洛人也。居尸鄉北山下,養雞百馀年。雞有千馀頭,皆立名字。暮棲樹上,晝放散之。欲引,呼名即應呼而至。”
抱犢: 《元和郡縣志》:“抱犢山在沂州承縣北六十里。壁立千仞,頂寬而有水。此山去海三百馀里,天氣澄明,宛然在目。昔有遁隱者,抱一犢于其上墾種,故以為名。”《太平寰宇記》:“鎮州獲鹿縣有萆山,今名抱犢山。后魏葛榮之亂,百姓抱犢而上,故以為名。”
棗如瓜: 《史記》:“李少君言: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
虎賣杏: 葛洪《神仙傳》:“董奉居廬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數年計得十萬馀株,郁然成林。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倉,示時人曰:‘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將谷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來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嚙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還奉,叩頭謝過,乃卻使活。奉一日竦身入云中,妻與女猶守其宅賣杏,取給有欺之者,虎還逐之。”
妨賢: 《漢書·王尊傳》:“趣自避退,毋久妨賢。”
詹尹: 《楚辭》:“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智盡忠而蔽障于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
其二
山中人兮欲歸,云冥冥兮雨霏霏。
水驚波兮翠菅靡,白鷺忽兮翻飛,
君不可兮褰衣。
山萬重兮一云,混天地兮不分。
樹晻曖兮氛氳,猿不見兮空聞。
忽山西兮夕陽,見東皋兮遠村。
平蕪綠兮千里,眇惆悵兮思君。
【注】
山中人: 《楚辭》:“山中人兮芳杜若。”
冥冥: 《楚辭》:“云冥冥而暗前山。”
霏霏: 何遜詩:“霏霏入窗雨,冥冥暗床塵。”
翠菅: 成按:楊升庵《外集》云:“水蔥生水中,如蔥而中空,又名翠菅。王維詩‘水驚波兮翠菅靡’是也。”檢群書,無有名水蔥為翠菅者。《說文》云:“菅,茅也。”翠菅即是青茅。“翠菅靡”與“水驚波”對列,皆承上“雨霏霏”而言,非謂翠菅因驚波而靡也。楊氏混為一意,造此臆說,不足憑矣。
晻曖: 《玉篇》:“晻曖,暗貌。”
氛氳: 謝惠連《雪賦》:“氛氳蕭索。”李善注:“氛氳,盛貌。”
夕陽: 成按:《宋景文筆記》云“莒公謂后人用夕陽為斜日者為誤”,蓋據《爾雅》“山西為夕陽”之說也。然古人往往有二物共一名者。鄭人謂玉之未理者曰“璞”,周人謂鼠之未臘者亦曰“璞”。毛公謂蘆之初生者曰“鵻”,謂鳥之名夫不者亦曰“鵻”。載籍之中往往多有。洎考劉越石《贈盧諶》詩有“夕陽忽西流”之句,則晉人已用之矣,安得執彼為是指此為非也。
東皋: 阮籍《奏記》:“方將耕于東皋之陽。”張銑注:“澤畔曰皋。”潘岳《秋興賦》:“耕東皋之沃壤兮。”李善注:“水田曰皋。”
平蕪: 江淹《四時賦》:“平蕪際海,千里飛鳥。”
上一篇:王維《輞川集并序》原文、注釋
下一篇:王維《閨人贈遠五首》原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