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郭居士南園記(節選)①
【原文】
以道觀分于嶄巖之上②,則獨居而樂;以身觀國于蓬蓽之間,則獨思而憂。士之處污行以辭祿③,而友朋見絕④;自聾盲以避世,而妻子不知,況其遠者乎⑤?
東郭居士嘗學于東西南北,所以游居,半世公卿,而東郭終不偶⑥。駕而折軸⑦,不能無悶;往而道塞,不能無慍。退而伏于田里⑧,與野老并鋤,灌園乘屋,不以有涯之生而逐無堤之欲,久乃蘧然獨覺⑨,釋然自笑⑩。問學之澤,雖不加于民,而孝友移于子弟;文章之報,雖不華于身,而輝光發于草木,于是白首肆志而無彈冠之心,所居類市隱也?。
總其地曰“南園”,于竹中作堂曰“青玉”,歲寒木落而視其色,風行雪墮而聽其聲,其感人也深矣。據群山之會?,作亭曰“翠光”,逼而視之。土石磊砢,繚以松楠;遠而望之,攬空成色,下與黼黻文章同觀?。其曰翠微者,草木金石之氣邪?其曰山光者,日月風露之景邪?不足以給人之欲,而山林之士甘心焉,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因高筑閣曰“冠霞”,鮑明遠詩所謂“冠霞登彩閣,解玉飲椒庭”者也。其宴居之齋曰“樂靜”,蓋取兵家《陰符》之書曰:“至樂性余,至靜則廉。”《陰符》則吾未之學也,然以予說之,行險者躁而常憂,居易者靜而常樂,則東郭之所養可知矣。其經行之亭曰“浩然”。委而去之,其亡者,莎雞之羽;逐而取之,其折者,大鵬之翼?。通而萬物皆授職,窮而萬物不能攖,豈在彼哉!由是觀之,東郭似聞道者也?。
【注釋】
①東郭居士:指新昌蔡曾子飛。
②道:天道。分:名分。嶄巖:隱士居住的山林。
③污行:卑下的行列。
④友朋見絕:指親朋好友互相沒有往來。
⑤妻子:指妻子與兒女。遠者:關系比親人朋友更為疏遠一些的人。
⑥不偶:指命運不好。古代人認為命數為奇就是不順,命數為偶就表示順利。
⑦駕而折軸:據《漢書》記載:漢廢太子臨江王劉榮離開江陵到京的時候,他的車“軸折車廢”,大家都覺得這是不好的兆頭。這里指東郭居士總是遇到挫折。
⑧伏:原意為隱藏,這里指退出朝堂而在山林中隱居。
⑨蘧(qú)然:十分驚訝、驚喜的樣子。
⑩釋然:心頭郁積的煩惱沒有了,感覺十分暢快。
?彈冠:出仕做官,語出《漢書·王吉傳》。市隱:古人有“大隱隱于市”的說法,雖在喧鬧的集市中居住,但絲毫不受浮華喧嚷的影響,就好像隱居一樣,所以說市隱。
?群山之會:指群山與群山的交匯之處。會,會合,交匯。
?黼(fǔ)黻(fú)文章:原指花紋圖案,這里是說景色就好像黼黻般絢爛。
?委而去之:指摒棄世俗。莎雞:俗稱紡織娘,這種昆蟲的翅膀十分纖薄。逐而取之:指追名逐利。
?通:通達。授:提供,進獻。窮:指困境十分艱作,沒有出路。攖:擾亂,糾纏。彼:指外物。
【譯文】
如果我們可以從天道的角度來分析山林萬物的名分,那么,在山林中隱居也有一番樂趣;居住在簡陋的屋子里,從自身角度考慮那些國家之事,心里就難免會有憂愁煩惱。有士人雖然處于卑下的行列,但是卻辭去官職,不接受朝廷俸祿,親朋好友都因此而對他有所疏遠冷淡,但他自己卻裝聾作啞,好像對世事一點也不關心。這樣的行為,即使妻子兒女都不知道為什么,又何況是那些關系還不如親朋好友的人呢?
東郭居士以前也是到處求學問,但最終沒有一個好的命運。他遇到這樣的挫折,心里一定很郁悶憂愁。仕途之路被阻塞,心里怎么可能沒有怨恨呢?于是退而在山林中隱居,和那些農夫一起澆水灌溉土地,自己動手修建房子,一定不能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沒有限度的欲望,時間一久你會發現自己心中郁積的愁悶慢慢消失不見,轉而變得高興起來。四處求學的惠澤,雖然不能很好地施加給百姓,可對父母孝敬、對家人友好的美好品德卻讓子弟們深受感染;所寫文章帶來的好名聲,雖然不能讓自己享受榮華富貴,但卻像草木發出的光輝那樣帶給人美好的享受。白首時任意放縱自己的情志,絲毫沒有出仕做官的想法,所居住的屋子雖然處在鬧市之中,但也絲毫不受浮華喧囂的任何影響。
把他居所的所有地方合起來起名叫“南園”,在竹子中建了一間屋子,取名為“青玉”。天氣寒冷,葉子飄零的時候,就看屋子的顏色,風吹雪落就聽其聲音,這是多么美好的享受啊!占據在群山與群山的會合之處,修了一座叫“翠光”的亭子,靠近一看,很多石頭重重疊疊地堆在一起,還有很多樹木環繞著它;從遠處欣賞,攬取優美的景色,就好像黼黻那樣絢爛。山色翠綠顯得朦朦朧朧,這都是因為吸收草木金石氣息的緣故呢!那山中的風光,應該是日月風露所幻化而成的景色吧!山水景物當然不能滿足普通世人的那些欲望,但隱居在山林的人對此卻感到心滿意足,卻不知這是為什么。于是,又在這里建造了一個叫“冠霞”的閣子,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南宋詩人鮑照的一句詩:“冠霞登彩閣,解玉飲椒庭”。居住的齋屋之所以取名叫“樂靜”,應該是因為兵家《陰符》一書中所說:“至樂性余,至靜則廉。”我沒有學習過《陰符》這本書,但我個人覺得,冒險的人比較焦躁,因此總是難免有所憂慮,做人做事較為平和的人,那么性情比較安靜,所以也會快樂得多,既然如此,東郭居士的性情我們也就大概知道了。東郭居士經常散步的亭子取名叫“浩然”,摒棄世俗,所失去的不過很微小的一部分,就好像莎雞的一對翅膀一般;因追名逐利,所經受的磨難和挫折就好像大鵬鳥的翅膀一般。如果命運通達,那么萬物各盡其職分,為他提供最大程度的幫助。如果處境十分艱難,那么什么也不能對他的心緒造成影響。這樣看來,東郭居士簡直就是一個聞道者啊。
【賞析】
此篇文章是黃庭堅擔任太和令一職時所寫。文章通過對自然的一種審美從而達到內在實質的超越。黃庭堅以東郭居士為主角,闡述了獲得道境的全過程。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點是層次井然有序,既講明道理又很有情趣、理趣。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最普遍的一種人生態度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毫無疑問,“獨善其身”的最好選擇就是歸隱林泉,以朝云暮雨洗滌心靈。這篇文章的東郭居士又將“樂于丘園”自然而然地上升到一種哲學境界,真讓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
上一篇:黃庭堅《郭明甫作西齋于潁尾,請予賦詩二首(其一)》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大雅堂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