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大九日登城之作 原韻二首
一
烽火連西北〔1〕,
登埤動客心〔2〕。
茱萸山插少〔3〕,
荊棘路埋深。
驚見歸飛雁,
愁聽斷續砧〔4〕。
一聲河滿子〔5〕,
淚落不成吟。
說明
此題二首作于1912年10月。王大,作者樂山高等小學堂同學。這年重陽節(10月18日)登城,依王大詩原韻和詩二首。用韻當步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兩首詩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殷殷之情。標題,《詩稿》初作《和王大九月九日登城之作原韻二首》,后據原稿勘誤,刪去“九月”二字。
注釋
〔1〕古代在西北方邊境建造烽火臺,臺上置薪草狼糞,遇外敵來犯,即舉火預警。此指西北邊疆外敵入侵戰火。參見《代友人答舅氏勸阻留學之作次原韻》注〔2〕。據杜甫《春望》韻,疑原稿的第一、二句與三、四句順序抄寫顛倒了,比照第二首亦可證明。
〔2〕埤,墻。此指城上女墻??托?,旅居在外的心思。
〔3〕參見《九月九日賞菊詠懷》注〔1〕。此指客居在外,缺少兄弟般的朋友。
〔4〕砧,搗衣石。杜甫《搗衣》:“亦知戌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寧辭搗及倦,一寄塞垣深。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贝司浠枚鸥υ娨?,斷續的搗衣聲聽來令人發愁。
〔5〕河滿子,一作何滿子,古曲名。張祜《何滿子》:“一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p>
二
鐵馬〔1〕關山遠,
銅駝棘尚深〔2〕。
登高頻極目,
俯首更傷心。
亂際驚聽角〔3〕,
凄迥不聞砧〔4〕。
故園菊〔5〕應好,
難得舊時吟。
注釋
〔1〕鐵馬,鐵甲之馬。陸倕《石闕銘》:“鐵馬千群,朱旗萬里?!薄段倪x》李善注:“鐵馬,鐵甲之馬?!庇鞅?/p>
〔2〕銅駝,古代置于宮門外的銅駝。借“銅駝荊棘”,形容亡國后的殘破景象。《晉書·索靖傳》:“靖有先知遠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
〔3〕角,號角。《北史·齊安德王延安宗傳》:“周武帝乃駐馬,鳴角收兵。”
〔4〕迥,回。砧,搗衣石,指搗衣聲。此句喻凄涼遼遠。
〔5〕故園菊,故鄉的菊花。杜甫《秋興八首》之一:“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末二句意謂故鄉的菊花想必開得很好,今天難有從前的心情來吟詠菊花。
上一篇:《代友人答舅氏勸阻留學之作 次原韻》敝帚集與游學家書
下一篇:《》敝帚集與游學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