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華北》,是楊成武同志的第三本回憶錄了。我是贊成老同志們寫革命回憶錄的。只要實事求是,材料真實可靠, 寫作態度嚴肅認真,注意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就會有利于對后人進行傳統教育。
《戰華北》,是楊成武同志對親身經歷的華北解放戰爭的回憶。解放戰爭開始時,楊成武同志任第三縱隊司令員。這支主要由游擊隊組成的部隊,經過嚴酷的戰爭磨煉,進步很快, 后來成為勁旅。1947年5月,晉察冀野戰軍建立了新的領導機關,楊得志同志任野戰軍司令員, 羅瑞卿同志任政委,楊成武同志任第二政委。他們率領野戰軍縱橫華北,艱苦轉戰,取得了許多振奮人心的勝利。1948年下半年,華北的主力部隊整編為三個兵團,楊成武同志任第三兵團司令員。華北解放戰爭的全過程, 自始至終他都參加了,而且在前線擔任指揮,情況熟悉,這本回憶錄對讀者是會有幫助的。
華北的解放戰爭,如果從1945年10月綏遠戰役算起, 到1949年4月解放太原為止,一共是3年半的時間。如果以戰爭的高潮說,從放棄張家口到平津戰役勝利結束,是兩年多點的時間。這兩年是極不平凡的兩年,戰爭是極其緊張和激烈的。不論軍隊和老百姓都非常辛苦。由于我軍是在戰略規模上打運動戰,常常要大踏步進退, 以調動敵人,形成有利戰機,部隊日行百里,幾乎是常事。我記得有個戰士,是位有心人,每天出發、宿營,走了多少路,他都記下來。事后統計了一下,兩年中他一共走了3萬多里路! 華北老根據地的人民,同樣作出了偉大的貢獻。那時剛剛進行了土改, 他們情緒很高,數量龐大的民兵和民工,隨著野戰軍轉戰四方,執行戰勤任務。平津戰役期間,有一次我同送糧食支前的民工相遇, 大車一輛接著一輛,真是一眼望不到邊呵! 那種熱烈動人的場面, 至今回憶起來, 仍使人興奮不已。正是由于毛澤東軍事思想和廣大軍民的高度積極性相結合, 才產生了無敵的力量, 大大縮短了戰爭的進程。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華北部隊共殲滅和改編敵軍101萬人,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每當我想起這些,便對華北軍民產生一種由衷的敬意!
當然, 戰爭的發展不可能是一條直線。華北我軍從游擊戰到運動戰的戰略轉變,敵我力量對比從劣勢變為優勢,有個轉化過程。當解放戰爭初期,在敵強我弱, 態勢不利的情況下,我們主動放棄了張家口,敵人得意洋洋,頗有不可一世的樣子。蔣介石在占領張家口的第二天就下令召開國民大會。當時我們有些同志也有埋怨情緒。我說,其實撤退張家口沒有什么了不起,我們放下這個“包袱”, 行動就自由了。事實證明,放棄張家口以后,我們在華北戰場上縱橫自如,南下正太, 東取青滄,再戰保北, 三戰三捷, 以后又連續取得清風店殲滅戰和解放石家莊的光輝勝利, 一直到把孫連仲打下了臺。傅作義上臺不久,我們給了他當頭一棒,在淶水莊町給了他的“王牌”第三十五軍沉重的一擊,殲滅了他的新編第三十二師, 打垮了第一○一師,共殲敵7千余人, 中將軍長魯英麐被迫自殺。隨著戰爭形勢的急遽發展, 為時不久,張家口就又重新回到人民手中。這說明,正義的人民戰爭終歸要取得最后勝利,歷史的規律是不可逆轉的。
有些同志總覺得,平津戰役之前,華北打的大仗不多,其實這是因為不了解這個時期的實際情況。1948年下半年, 華北部隊組成了三個兵團, 只要需要, 是可以打一些大仗的。但是, 當時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已經對全國的解放戰爭醞釀了一盤好棋。華北部隊在整盤棋局里有自己的重要位置。也就是說, 由于戰爭進程和力量對比越來越有利于我,毛澤東同志計劃在東北、華北和華東進行戰略決戰。突破口選在東北,爭取首先解決東北問題。這時華北部隊的任務,是全力配合東北決戰, 隔斷華北的敵人, 不使其出援東北。再說, 自解放石家莊后, 華北敵人主要集中在平津張一線, 只有太原、大同兩點, 閻錫山極力防守。因此, 除令徐向前同志領導的第一兵團攻打太原外,確定第二兵團楔入熱西、冀東, 緊緊拖住關內的敵人不放; 第三兵團則西出傅系部隊的老窩綏遠。由于西出綏遠的任務重要而又艱巨,毛澤東同志把我和楊成武同志叫到西柏坡當面作了指示。這樣, 華北部隊就在東西兩個方向上緊緊拖住了敵人,使關內敵人疲于奔命, 無力增援東北。這對東北問題的解決,起了重要的戰略配合作用。東北全境解放, 東北野戰軍入關,兩個戰略區的部隊匯集一起, 又自然造成壓倒的優勢, 華北的問題也就迅速解決了。今天想起來,毛澤東同志作為一位天才的軍事家,他的指揮藝術不能不令人折服。而我們作為整個棋盤上的棋子, 完全應當服從全局。
在任何情況下,革命的大局和局部的關系,都要正確處理。東北根據地初創時,敵人正瘋狂地與我搶奪東北,晉察冀作為與東北毗鄰的老根據地, 自然應當作出極大的努力支援東北。遼沈戰役后, 東北部隊入關,對解決華北敵人起了重大作用。這是在革命全局下兩個局部應有的配合,這也是相對弱小的人民軍隊能夠逐步戰勝強敵的一個重要因素。
歲月流逝,轉眼間,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已經過去幾十年了。但是偉大的歷史永遠是壯麗的,每當我回憶起這些,就感到從中汲取了無窮的力量。
楊成武同志的《戰華北》,也將有助于許多老同志重溫這段光輝的歷史, 從中得到啟迪。
1986年7月
(《戰華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初版。)
賞析 聶榮臻同志為楊成武的《戰華北》寫的序,寫得十分扼要、精粹,時時出現閃光的思想火花,行文質樸,含有豐富的思想內涵。
聶榮臻同志在解放戰爭期間,擔任過華北軍區司令員,楊成武是華北的第三縱隊司令員。聶榮臻同志是上級指揮員。明了這樣的一重關系,對于理解這篇序言的寫法很有好處。
聶榮臻同志對自己的部屬寫革命回憶錄是鼓勵的,說這是楊成武寫的第三本回憶錄了。他贊成老同志們寫革命回憶錄,進而指出寫作革命回憶錄的四條原則,一要實事求是,二要材料真實可靠,三要寫作態度嚴肅認真,四要注意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這樣就會有利于對后人進行傳統教育。這四條原則確實是十分重要的。
聶榮臻同志介紹了《戰華北》的作者楊成武,說他是華北主力部隊第三兵團司令員,參加了華北解放戰爭的全過程,在前線擔任指揮,情況熟悉。
接下來介紹了華北解放戰爭的發展概況,說明戰爭極不平凡、極其緊張和激烈,華北部隊在解放戰爭期間共殲滅和改編敵軍101萬人,取得了輝煌勝利。而戰爭的發展又不是一條直線,經歷了從游擊戰到運動戰的戰略轉變,敵我力量對比從劣勢轉變為優勢這樣的過程。
在論述到華北戰場的特點時,作者是把它置于解放戰爭的全局上來講的,說明當年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有一個戰略決戰的思想,要在東北、華北、華東進行決戰,而首先要解決東北問題,因此華北部隊要全力配合東北決戰, 不讓關內的敵人出援東北。這對東北的解放起了重要的戰略配合作用。待東北全境解放,東北野戰軍入關,華北問題也就迅速解決。戰爭的發展證明這是偉大的戰略決策。毛澤東的指揮藝術真是令人折服。
作者的這篇序,多處閃爍著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光芒,富有遠見卓識,有很多精彩的思想觀點。這也就是實事求是地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是十分寶貴的。譬如,他指出“毛澤東軍事思想和廣大軍民高度積極性相結合,才產生了無敵的力量”;“正義的人民戰爭終歸要取得最后勝利,歷史的規律是不可逆轉的”;“局部服從大局”, “在任何情況下,革命的大局和局部的關系,都要正確處理”,這是“相對弱小的人民軍隊能夠逐步戰勝強敵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些精粹的見解是很有分量的,凝結著革命斗爭的經驗,對于今天的我們也極富于啟發。
聶榮臻同志在建國以后,是我國的元帥,曾主管過尖端武器科研工作。他率領我國的科技人員,僅用了五年時間就研制成功了多種導彈、原子彈,后又研制成氫彈,為我國研制尖端武器和發展航天事業做出重大貢獻。聶帥去世后,楊成武寫了《悼聶帥》詩:“撕肝摧膽噩耗來,頓失良師無限哀。運籌功勛銘青史,教誨深情記心懷。”可以想見,聶榮臻同志寫的這篇《〈戰華北〉序》,大概也包括在楊成武詩中說的“教誨”中的內容之一吧!
上一篇:《廣宋遺民錄》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戰國策目錄》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