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原文與翻譯、賞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①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②,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③,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短松岡④。
【注釋】 ①乙卯: 宋神宗熙寧八年 (1075)蘇軾40歲,時在密州 (今山東諸城縣)。②思量: 想念。③軒: 有窗檻的小室。④短松岡: 遍植矮松樹的小山岡,指墳地。
【詞大意】 轉眼已是十年,我們生死阻隔,不知各自的情況,即使不思念,也難于忘懷。你的孤墳在千里之外,無法話說凄涼。縱使相逢也不認識了,我已灰塵滿面,兩鬢如霜。
我夜來幽夢中忽然還鄉,你在小軒窗內,正在梳妝。我們相顧無言,只有淚千行。料想年年斷腸傷心的地方:惟有夜晚凄涼的月色,籠罩著你墳墓所在的、遍植矮松樹的小山岡。
【賞析】 這是一首悼亡詞,表現了詞人對妻子王弗永不忘懷的深情及個人的身世感慨。此詞寫于熙寧八年 (1075) 密州任上。王弗16歲與蘇軾結婚,她聰穎賢惠,有文才,兩人伉儷情深。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廿八日她于汴京 (今開封) 謝世,時年27歲。次年歸葬于眉山祖塋。
開頭寫“十年生死兩茫茫”,點明妻子王弗已死10年之久,在生者與死者之間已被相隔在彼此全無所知的兩個世界里,再也不能互訴衷腸。此處頓入正意,內含無限傷悼,為全詞定下感情基調。隨后以“不思量”逆接首句,再反跌出 “自難忘”三字,筆勢搖曳跌宕,語雖平易,卻表達了對妻子的真摯深厚之情。“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寫妻子孤墳,遠在數千里之外的眉山祖塋,自己則被貶居密州。他時時感到心情抑郁不暢,這凄涼痛苦的遭遇和想念亡妻的悲傷,縱有千言萬語又向誰訴說呢? “凄涼”二字,一方面寫自己被貶的痛苦生活,凄涼孤寂的處境;一方面寫思念妻子的凄楚情懷。以下筆鋒一轉,用假設之筆寫道: “縱使相逢應不識”,因為自己仕途坎坷、生活潦倒,已經是 “塵滿面,鬢如霜” 了。上片寫夢前,幾經轉折提頓,將傷悼與身世之感寫足。
下片記夢。寫夢中的驚喜與醒后的悲哀。“夜來幽夢忽還鄉”是下片引句,以下從 “還鄉”展開。換頭中的 “忽” 字寫出了夢境的迷離恍惚。“小軒窗,正梳妝”,寫詞人歸鄉后看見亡妻似乎仍是十年前的楚楚動人的儀態,她正憑窗對鏡理紅妝。此時,兩人相會,應是令人喜悅的,但夢境并非現實,生者與死者之間,只能相顧,卻不能言,生離死別的千情萬緒一時化作“淚千行”。這有淚無言的細節描寫,進一步表達了真摯深情。最后三句由夢境又回到現實,寫夢醒后的悲哀。料想年年最令人斷腸的地方是哪兒呢? 在明月的夜晚,一片短松圍繞的愛妻墳地上。“明月夜,短松岡”六字勾出墳地的凄冷幽邃的境界,這凄苦的夜景是想象之辭,它進一步襯托詞人對亡妻的深切懷念,此為以景結情。
王若虛《滹南詩話》引晁無咎云:“眉山公之詞短于情。”那是不確切的。其實蘇軾很善于寫 “情”,有時寫 “豪放恣肆” 之情,有時寫飄逸灑脫之情。這首詞寫的是 “悱惻凄戚”“真摯深沉” 的悼亡之情: “不思量,自難忘”感情多么深摯;“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多么惆悵;“夜來幽夢忽還鄉”多么喜悅:“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又多么悲痛;“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更是極度傷感了。這首詞正如陳廷焯在 《白雨齋詞話》中所說:“東坡詞,純以情勝;情之至者詞亦至”,可見他并非“短于情”,而只是不喜歡那些“綺羅香澤”的艷情而已。
上一篇:《欣悅的景象》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江雪》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