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駛向拜占廷》原文與翻譯、賞析
葉芝
一
那地方可不是老年人呆的。青年人
互相擁抱著,樹上的鳥類
——那些垂死的世代——在歌吟。
有鮭魚的瀑布,有鯖魚的大海,
魚肉禽整個夏天都贊揚個不停,
一切被養(yǎng)育、降生和死亡者。
他們都迷戀于種種肉感的音樂,
忽視了不朽的理性的杰作。
二
一個老年人不過是卑微的物品,
披在一根拐杖上的破衣裳,
除非是他那顆心靈拍手來歌吟,
為人世衣衫的破爛而大唱;
世界上沒什么音樂院校不誦吟
自己的輝煌的里程碑作品,
因此上我駛過汪洋和大海萬頃,
來到了這一個圣城拜占廷。
三
啊,上帝圣火中站立的圣徒們,
如墻上金色的鑲嵌磚所顯示,
請走出圣火來,參加那旋體的運行,
成為教我靈魂歌唱的老師。
消毀掉我的心,它執(zhí)迷于六欲七情,
捆綁在垂死的動物身上而不知
它自己的本性; 請求你把我收進
那永恒不朽的手工藝精品。
四
一旦我超脫了自然,我再也不要
從任何自然物取得體形,
而是要古希臘時代金匠所鑄造
鍍金或鍛金那樣的體型,
使那個昏昏欲睡的皇帝清醒;
或把我放在那金枝上歌吟,
歌唱那過去和未來或者是當今,
唱給拜占廷的老爺太太聽。
(袁可嘉 譯)
【賞析】 這是葉芝后期的一部著名詩作,寫于1928年。此時,葉芝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后期象征主義詩風已經(jīng)形成。他這時詩歌中的象征意象較多,并且喜歡使用古代神話傳說及歷史典故,而且哲理性很強,雖然色彩明朗,音調(diào)鏗鏘,但由于其包含有多層次的復雜含義而使詩晦澀難懂。《駛向拜占廷》 一詩就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些特點。
在詩中拜占廷本身就是一個象征。除了這首詩,在1930年葉芝又寫了一首《拜占廷》,另外他還曾想用拜占廷作為他一部詩集的題名。拜占廷,即今天的伊斯坦布爾,那里曾是柏拉圖學院的所在地,也是東正教教廷的所在地,那里的藝術家曾比較自由和有地位。葉芝在《幻象》中曾談到:如果他可以在古代生活一段時間的話,他就選擇6世紀時的拜占廷。在葉芝看來,拜占廷是從與人類勞作和知識的一切聯(lián)系中解放出來的藝術的完整意象。它代表著古代最高文明,同時也是基督教第一個一千年走向結束的象征,但同時它作為一個幻象從歷史進入了永恒,成為生命中的死亡和死亡中的生命。因此,駛向拜占廷即是走向理性、完美和永恒。
這首詩由四段組成。第一段寫現(xiàn)實世界和葉芝所處的時代,即那不是老人住的“那地方”。葉芝用樹上的鳥類(這是這段中的一個主要意象,它與后面提到的金枝上的金鳥正相對立)和魚類等比喻今天的人類,他們耽迷于情欲,迷戀一切暫存之物,即“一切被養(yǎng)育、降生和死亡者”。在葉芝看來,一切自然之物都是暫存的,它相對于“不朽的理性”的杰作,即人工的東西和理性的產(chǎn)品。情欲和理性是這首詩中最基本的兩個對立意象。沉迷于前者而忽視后者正是我們時代的災難的根源(參見《基督垂臨》一詩)。
第二段寫詩人自己已經(jīng)老了,沒有什么用處了,除非他能用自己的心靈對人間短暫而痛苦的生活再做一些指示,即 “為人世衣衫的破爛而大唱”。下面幾句是講,拜占廷就是人類文明的輝煌的里程碑,自己要歌唱它。因此,詩人駛過大海,前往拜占廷。
第三段寫詩人看到了教堂墻上的圣徒受火煎烤的圖像 (葉芝1924年在西西里見過拜占廷的瓷磚像,后來又在雷文納的圣阿波利奈修道院的墻上看到過墻上畫的圣徒像),想請他們走出圣火,再次參與歷史,即“旋體的運行”(葉芝在《幻象》中認為歷史是由正反旋體構成的),來教導他怎么向世人宣講道理。進而詩人請求他們毀掉自己執(zhí)迷于情欲而不知本性的心,并將自己有限的生命化作永恒的工藝品,即后面提到的金鳥。
第四段寫詩人自己在拜占廷文明的熏陶下得到了再生,自己的生命超越了自然法則的限制,取得了理性的形式,即成為一只金鳥,它將在金枝上吟唱。這個意象出自古代的工藝品。葉芝在注解中寫道: 他曾在什么地方讀到,在拜占廷的皇宮里,有一棵由金子和銀子鑄成的樹,上面有一只金鳥在歌唱。但它可能也含有葉芝在《兩棵樹》一詩中所提的神秘之樹或生命之樹(布萊克詩句有 “生命之樹是藝術”)的含義。于是他就在 “拜占廷”歌唱那一切“過去和未來或者是當今”。詩人的生命便融入理性,藝術和永恒之中,融入拜占廷這一意象之中。
總起來看,這首詩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對情欲和現(xiàn)代物質(zhì)文明的厭惡,對理性和古代文明的向往,同時也表達了他對于歷史、人生和藝術等的一些看法,是一首寓意深刻、思想復雜的詩作。
上一篇:《預言》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鷓鴣天》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