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馬躍檀溪》原文|譯文|賞析
老去花殘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①;
停驂遙望獨徘徊②,眼前零落飄紅絮。
暗想咸陽火德衰③,龍爭虎斗交相持;
襄陽會上王孫飲,坐中玄德身將危。
逃生獨出西門道,背后追兵復將到;
一川煙水漲檀溪④,急叱征騎往前跳。
馬蹄踏碎青玻璃⑤,天風響處金鞭揮;
耳畔但聞千騎走⑥,波中忽見雙龍飛:
西川獨霸真英主,坐下龍駒兩相遇。
——檀溪溪水自東流,龍駒英主今何處!
臨流三嘆心欲酸⑦,斜陽寂寂照空山;
三分鼎足渾如夢⑧,蹤跡空留在世間。
【釋詞】
①宦游:古代稱在外做官或者求官。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檀溪:古溪名。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南。唐代即已干涸。
②停驂:驂,三匹馬駕一輛車;停住馬車。《詩經·采菽》:“載驂載駟。”駟:一車套四匹馬。
③咸陽火德衰:指漢室衰微。《史記·高祖本紀》唐·司馬貞索隱:“《漢儀注》:‘高祖六年,更名咸陽曰長安。’”按照“五行”之說來解釋朝代的興替,據說漢朝是火德,故漢朝的衰落為“咸陽火德衰”。
④一川煙水:一川,一條河流;煙水,霧靄迷蒙的水面。孟浩然《送袁十嶺南尋弟》:“蒼梧白云遠,煙水洞庭深。”
⑤青玻璃:形容溪水碧波如鏡,好似青玻璃。
⑥但聞:但,只;只聞。
⑦臨流:臨,面對;流,溪水。
⑧渾:簡直。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賞析】
蔡瑁追殺劉備未成,乃奏請劉表:“近年豐熟,合聚眾官于襄陽,以示撫勸之意……”并差人請劉備赴宴。陰謀在襄陽會上暗藏刀斧手,除掉劉備。席間伊籍伺機告之劉備。劉備大驚,飛身上馬,望西門而走。行無數里,被水深波急的檀溪所阻。恰值此時,蔡瑁追兵將至,劉備急無可奈,縱馬躍溪,如騰云駕霧,飛上對岸。這個傳奇的故事,后人以詩詠之。
這是一首吊古抒情詩。全詩分為三個層次:前六句為第一個層次,憑吊古跡,追尋歷史,發思古之幽情。中間十二句為第二個層次,追敘和描繪寶馬救主、飛越檀溪的傳奇故事。后面六句為第三個層次,抒發江山依舊、人事已非的惘悵情懷。此詩是小說家選用古人的詩篇,把它穿插在情節之中,以小說家全知敘事者的身份抒情和議論。如果仔細品味,詩的結尾所表達的情感與小說的情節是不合拍的。盡管這樣,已經是毛宗崗在修定《三國演義》時,將嘉靖本五首詠“馬躍檀溪”的詩,刪掉了四首,只保留了這一首。那么這就引起我們的思考,為什么小說家如此重視“馬躍檀溪”這一情節,安排如此多的詩歌,強化這里的議論和抒情成分呢?其蘊涵的深意有三:
其一,用寶馬的風姿壯采,烘托一代霸主的超凡和偉岸。古人常將“馬上看壯士”同“月下看美人”來對舉,可見,在英雄傳奇的時代,寶馬與英雄,兩者互為生發映襯。馬具有人的氣質性情,人配寶馬更具風姿壯采。寶馬對英雄的烘托,是其他所不可比擬的,人們可以從馬的勃勃生機中誘發出英雄的傳奇魅力。《三國志》裴注:“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太平寰宇記》:“張飛有馬名玉追,時歌曰:人中有張飛,馬中有玉追。”不難看出,英雄靠其寶馬壯其行色。因而這首詩中極盡浪漫的色彩描繪劉備馬躍檀溪的壯麗情景:“一川煙水漲檀溪,急叱征騎往前跳。馬蹄踏碎青玻璃,天風響處金鞭揮;耳畔但聞千騎走,波中忽見雙龍飛:……”這里已點破了人與馬互為映襯,所謂“波中忽見雙龍飛”,寶馬為龍駒,劉備是未來的皇上,也是龍,只不過眼下是一條困龍,未乘雷上天而已。
其二,還有一層深意,寶馬救主的傳奇,之所以人們津津樂道,實質上還是渴求君臣遇合,企盼建功立業的深層心理的寫照。“西川獨霸真英主,坐下龍駒兩相遇。”危難中劉備與寶馬“兩相遇”,猶如一個寓言故事一樣,象征了真龍天子的劉備即將遇到輔佐他的將相之才,君臣遇合,如魚得水,一展宏圖大志。掘開了這層深意,我們馬上就會聯想到小說以下展開的一系列情節,巧逢司馬、徐庶薦賢、三顧茅廬、諸葛出山……
其三,這首詩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命題:“英主龍駒”為什么此刻會“兩相遇”?這體現了小說家的天命觀。劉備一生由此有了重大的轉機,這是“天數”。“卻說玄德躍馬過溪,似醉如癡,想:‘此闊澗一躍而過,豈非天意!’”于是策馬前行,遇到司馬徽先生。司馬徽先生幫助劉備分析失敗的原因,使劉備認識到有武將而缺謀臣的弊病以后,還不放過對“天意”做了指點,他引用了當時一首民謠:“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到頭天命有所歸,泥中蟠龍向天飛。”進而解釋道:“此謠始于建安初:建安八年,劉景升(劉表)喪卻前妻,便生家亂,此所謂‘始欲衰’也;‘無孑遺’者,不久則景升將逝,文武零落無孑遺矣;‘天命有歸’,‘龍向天飛’,蓋應在將軍也。”并且指出:“今天下之奇才,盡在于此,公當往求之。”“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多么明確地把“天命”做了解釋。聯系寶馬救主這一傳奇的故事,不都是“天命”的顯現,而且是“龍向天飛”開始的征兆。
從上面三層蘊意來看,小說家設置劉備在事業上開始發達,是從二條敘事結構線展示的,一條是“寶馬救主”至民謠預示,以浪漫主義色彩點染和烘托;一條是巧逢司馬到三顧茅廬,以現實主義筆墨鋪敘和描寫,互為映襯,虛實結合。可見,此篇詩歌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不可缺少的一筆。
上一篇:三國詩詞《馬超大戰潼關》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馬邈夫人之死》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