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解】
《捕蛇者說》是傳誦不衰的著名篇章之一。“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這種文章往往帶有雜文、雜感的性質,或因事發論,或抒發感觸,行文較為自由靈活。“說以感動為先”(李善),文中蘊含著感情,這是“說”的一大特點。《捕蛇者說》中就蘊含著柳宗元當時的悲憤之情。這篇文章在寫法上獨具特色,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研究這點。805年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那時的永州極其荒僻落后,司馬是刺史的助手,有職無權。柳宗元在永州將近10年,目睹人民的疾苦,眼見官府的腐敗、豪強的剝削,憤而為詩為文,反映人民疾苦。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本文反映的是苛重賦稅的壓榨、貪官悍吏的迫害,逼迫得勞動人民紛紛走上逃竄、死亡之路的社會現實。本文生動而具體地表現了孔子所說“苛政猛于虎”的思想,具有強烈的震撼力量。
善用對比、襯托手法來突出文章的主題。 文中寫了毒蛇和賦斂之毒兩方面的內容。而寫毒蛇之毒主要是為了通過對比來突出賦斂之毒的。 例如,在第一段中,作者詳盡地寫毒蛇之毒、捕蛇之險,但因獻蛇可以頂替交納租稅,所以永州人就爭相捉毒蛇。通過這一對比,已暗示出“賦斂之毒有甚是蛇”這一主題。第四段中,為了說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這一情況,作者又把捕蛇和納稅作了一系列對比。例如:文中寫出鄉鄰們被賦稅逼得走投無路,到處“死者相藉”,而蔣氏卻能“以捕蛇獨存”。鄉鄰們被逼稅的悍吏們責罵騷擾,“嘩然而駭”,被弄得雞犬不寧;而蔣氏尚能“弛然而臥”,“熙熙而樂”,“甘食其土之有”。鄉鄰們遭受折磨煎熬“旦旦有是”,蔣氏“一歲之犯死者”僅僅兩次。納稅或者捕蛇最終都是死路一條,可是蔣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納租稅的鄉鄰們之后。文章通過具體的對比,有力地突出了“賦斂之毒有甚是蛇”這一主題。
本文語言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上一篇:扁鵲見蔡桓公
下一篇:無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