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犖·高陽臺》原文賞析
章江舟次讀玉田詞步集中韻
遠水拖藍,晴峰送翠,徐牽三板輕船。野岸風箏,撩人恰是新年。垂楊不負東君約,裊鵝黃一色堪憐。更悠然,幾處漁歌,幾點村煙。
家山回首斜陽外,但萋萋芳草,淼淼長川。十八灘遙,舟人指向鷗邊。紅牙漫拍王孫句,倚蓬窗聊破愁眠。莫垂簾,尚有江梅,尚少啼鵑。
康熙十六年(1687) ,作者曾由刑部員外郎出掌贛關榷稅,這首詞作于經由九江、豫章(南昌)前往贛州途中。題為“章江舟次”,已近贛州。南宋著名詞人張炎《玉田詞》曾有《高陽臺》 “西湖春感”一首,作者步其原韻。
上片寫舟行章江時所見的水光山色以及沿岸的秀麗風光。首韻“遠水拖藍,晴峰送翠,徐牽三板輕船”三句: 先寫水,次寫山。這里山青水秀,作者在舟中欣然縱目,遠望章江,仿佛一條碧藍的帶子,一直拖引到遠方。兩岸的山峰,在陽光照耀下,送來豁人心目的翠色。遠水晴峰,藍翠相映,愈覺可愛。作者乘的是小船,故稱三板輕船?!靶鞝俊闭f明行舟上水,靠纖工牽引。船兒徐徐前進,留給作者更多的機會欣賞晴江景色。次韻“野岸風箏”兩句,點明行舟的季節正當初春。河岸邊上,已經有人放風箏了。撩人的景物,告訴人們已經是新年了。南方氣候溫和,有新年放風箏的習俗。風箏一名紙鳶,鳶首以竹為笛,風入作聲,故名風箏。青年士女,多喜為此戲。第三韻寫岸邊垂楊,“垂楊不負東君約,裊鵝黃一色堪憐。”一到春天,楊柳枝條飄拂著鵝黃的顏色,“綠柳才黃半未勻”,多情的楊柳,沒有辜負東君(即春神) 的佳約??瓷先砂兑黄Z黃嫩綠,真是可愛極了。第四韻寫江邊人家的情景,帶有生活氣息?!案迫?,幾處漁歌,幾點村煙。”在這片美麗的風光中,更使人感到悠然自得的,又無過于江上的漁歌和江村的炊煙了。作者用“幾處漁歌”,表明這里是漁歌互答,“幾點村煙”,顯示兩岸人家,炊煙正裊裊升起。上片寫景極為細致,全是眼底風光。拖藍的遠水,送翠的晴峰,淡黃的楊柳,野岸的紙鳶,加上漁歌村煙,真是一幅明麗的春江圖畫,色彩是天然的色彩,聲音是自然的清音,不僅作者自己身在畫圖當中,也使讀此詞者,怡然神往。
然而這一切畢竟是客中風光,作者南行迢遞,已值中年,面對浩渺的晴川,萋萋的芳草,又不免產生思念故鄉之情。下片乃轉而寫客中鄉思?!凹疑交厥仔标柾狻比?,化用范仲淹《蘇幕遮》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句意,而更進一層。范詞謂無情芳草,乃在斜陽之外;此詞言此時惟見“萋萋芳草,淼淼長川”,家山遠在斜陽之外,表明芳草猶可以望見,而家山卻難以望見。作者故鄉在商邱,所以有這樣的感嘆。接著下文寫道: “十八灘遙,舟人指向鷗邊。”作者南行至贛州,要越過贛江上的十八灘。十八灘有九灘在萬安,九灘在贛州。當年蘇軾經過此地曾有“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之慨,作者此時正在經行至贛州境內的九灘,所以“舟人指向鷗邊”這句,表明還有不少里程才能通過江上全部的險灘。(按贛江上源為章貢二水,章水為西源,貢水為東源,而章水較大。作者所稱之章漢,已近贛州。)下云:“紅牙漫拍王孫句,倚蓬窗聊破愁眠。”紅牙,即紅牙板?!巴鯇O句”,指李重元《憶王孫》 “萋萋芳草憶王孫”詞,作者此時因產生思鄉之情,所以倚著蓬窗,命歌者唱《憶王孫》詞,借以聊破愁眠(“愁眠”語本張繼《楓橋夜泊》“江楓漁火對愁眠”句),增添行舟中的清興。結筆: “莫垂簾,尚有江梅,尚少啼鵑?!薄澳购煛本浜汀耙信畲啊毕鄳?,“尚有江梅”再次點明季節仍在初春,岸邊除開新柳之外,尚有未謝的江梅?!吧猩偬澌N”,是從還未到盛春著筆,所以說尚少啼鵑之聲。這三句是從玉田詞《高陽臺》原韻脫化而來,反用其意。玉田《高陽臺》結句云: “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笔悄纤瓮鰢院笾赜挝骱鳎拾Ц猩畛?,情見乎詞。作者在清初文人中,仕途通順,一生中未有挫折,在他的《楓香詞》中,絕少哀愁之語。所以本詞結尾三句,寫的還是舟行即景,而用筆輕俊,和作者當時的心境是完全合拍的。
全詞寫景歷歷如在目前,語言清麗,而景中寓情。“垂楊不負東君約”,是楊柳的多情; 風箏撩人興致,是風箏之有情;芳草引起鄉思,是芳草之凝情。在作者的筆下,遠水特地拖藍,晴峰有心送翠,而漁歌村煙,更使作者有悠然自得之感,似乎江山風物、自然景色,無不對作者一往情深。所以“章江舟次”一篇,在當時行旅詞中,是情文并茂深見雅懷逸興的佳作。
上一篇:《陳澧·高陽臺》原文賞析
下一篇:《劉仲尹·鷓鴣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