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酬張少府》唐詩賞析,《酬張少府》原文與注釋
王 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①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②
【注釋】 ①自顧:自念,自視。長策:良策。空:只。②窮通:窮困或顯達,得意與失意。
【鑒賞】 這首詩是王維晚年居輞川時與友人的應和之作。
全詩著意自述“好靜” 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寫情,隱含著抱負不能實現之后的矛盾苦悶心情。首聯起始便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看似極端消極,但一個 “惟” 字暗示了作者一種不得已的情緒,似乎這個 “靜” 也是不得已的。為什么呢,詩人在下一句作了解釋——“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聯系詩人王維的生平,在他早年,也曾有過效君報國的志向,但在奸相李林甫當政的時代,這樣的志向是無法實現的。因此詩人感嘆 “自顧無長策”,以己之力無法改變這樣的社會局面,且年也到晚年,只好“空知返舊林”了。
但是,詩人的情緒僅僅是一沉,隨即想起隱逸生活的情趣。詩人很巧妙地選取了隱居生活中一個相當閑適安逸的場景來寫。“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松風”、“山月” 皆是象征高潔的意象,暗襯詩人的形象。作者不停留于寫景,而是在寫景中融入了自身的活動——在徐徐的清風中輕解衣帶,在皎潔的月光下獨坐彈琴。一 “吹”,一 “照”,便將 “松風”、“秋月” 寫活了,它們似乎是有意地參與詩人的活動的呢。情與景,人與境于此便非常自然地融為一體。
末聯是即景悟情,以問答形式作結。前句 “君問窮通理”,照應標題,“君” 指的是 “張少府”。面對友人問及窮困或顯達時該如何面對,詩人卻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以不答作答。“漁歌入浦深” 化用《楚辭·漁父》典故: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 這個典故在人們的腦海里勾勒出一幅畫面: 一個漁人撐著小舟,慢慢逝于煙波浩渺處。隱隱地,我們似乎可以聽到漁歌的回響,問什么窮通之理呢,還不如就像我這樣歸隱去吧,以安寧的心境來面對一切。全詩以這樣的末句收結,含蓄而富有韻味,灑脫超然,卻又發人深省。
上一篇:《李頎·送魏萬之京》唐詩賞析,《送魏萬之京》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劉長卿·重送裴郎中貶吉州》唐詩賞析,《重送裴郎中貶吉州》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