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詩》原文與翻譯、賞析
嬴氏亂天紀①,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②,伊人亦云逝③。往跡寖復湮④,來逕遂蕪廢。相命肆農耕⑤,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⑥。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⑦。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⑧,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⑨,焉測塵囂外。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⑩。
【注釋】 ①蠃氏:指秦始皇嬴政。②黃綺:黃指夏黃公,綺指綺里季,他倆和東園公、角里先生四人避秦亂共隱于商山,稱“四皓”。 ③伊人:指桃花源中人。逝: 逃避。④寖: 同 “浸”,消蝕。湮: 湮沒。⑤肆:致力。⑥菽稷:菽指豆類,稷指高粱,這里以菽稷借指五谷。藝:種植。⑦靡:無。⑧俎(zu阻)豆:古代祭祀用的禮器。⑨游方士:游于方內之士,指世俗之人。⑩吾契: 與我志趣相合的人。
【詩大意】 秦始皇暴政肆虐,擾亂了天下秩序,德才兼備的人紛紛逃離這個世界。在夏黃公等四賢人避秦亂去往商山的同時,桃源中人也離開了這個施行暴政的世界。這些前往桃源避難者的蹤跡逐漸湮沒了,那條往桃源去的路徑也荒蕪了。桃源中人相互勉勵辛勤耕種,太陽落山時便各自回家休息。桑竹茂盛,五谷按季節及時種植。養蠶者春天就能收得繭絲,耕作者秋天莊稼成熟之后不必向官府納稅。草木叢生的荒僻路徑妨礙人們的交往,只聞雞犬之聲相應。祭祀時的禮法仍遵循先秦時的規范,衣裳也沒有新的樣式,還保持著先秦古風。兒童任情地唱歌,老人高高興興地散步觀賞。由草木繁茂知道春夏到來,由樹木凋謝知道秋冬降臨;雖然沒有歲歷的記載,但四季終了自成一年。桃源中人過著如此淳樸的生活而心情十分愉快,哪里用得著欺詐和智巧呢。桃源中人避亂隱居于此的奇跡隱沒了五百年,而今卻顯露出神仙般的境界。世外桃源風俗淳厚而污濁塵世風俗澆薄,它們既然各有不同的本源,所以桃源仙境一經顯露其神采旋即深深地隱蔽起來。世俗之士怎能測知塵世以外的桃源情況。我多么盼望能夠駕著輕風,高飛天宇去尋找那些生活于桃源、與我志趣相合的人們啊。
【賞析】 《桃花源詩并記》是陶淵明的晚年作品,無論是思想,還是藝術,都更趨成熟。《桃花源詩》和詩前小記各自獨立成篇而又互為補充、交相輝映,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珍品。詩前小記,如一首令人神往的散文詩,意境優美,讀此詩而思入其境;《桃花源詩》則似一幅耐人品鑒的圖畫,寫意傳真,見其形而悟出其神。詩記合一,神境如見。
《桃花源詩》 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人勞動、和諧相處、沒有君主、不納王稅的美好社會圖景,表達了詩人對這個理想社會的無限向往。全詩三十二句,寓真情于敘述描繪之中,寄至味于平淡自然之內,引導讀者徜徉于桃源仙境而怡然自得。就詩的藝術結構而言,起首六句是緣起,中間十八句是核心,結尾八句是余韻。
起首六句,敘述桃源中人避亂隱居的緣由,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深的敬意。“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開頭這兩句詩總領全篇,意味深長: 賢者避世而隱,罪在嬴秦暴虐無道。推而言之,任何社會公理不彰、道德淪喪,賢者就不會與之同流合污。緊承上面詩意,“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寖復湮,來逕遂蕪廢。”這四句詩拓進一層,將秦末著名賢者“四皓” 與桃源中人的先世相提并論,對后者 “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極為敬佩,對其后代繼續隱居于此,“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尤為稱奇。避亂隱居桃源,長期不為外人所知,亦不知外界如何,堪稱奇跡;而創造這一奇跡的桃源中人是怎樣生活的呢?他們的生活環境又是怎樣美好的呢?
“相命肆農耕” 以下十八句,傳神地描繪出這個由桃源中人開辟的新天地,將讀者領入一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神仙境界。在這里,五谷按時種植,人人辛勤耕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且又相互勉勵、和睦相處,因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尤其令后世稱羨的是,勞動所得,悉歸己有,沒有封建官府的盤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在這里,祭祀衣著,猶存先秦古風;環境安寧,唯聞雞犬之聲。在這里,年復一年,春秋代序,無論童叟,怡然自樂。這些緩緩推出的詩句猶如紀錄片一樣,一幅幅桃花源中風俗人情、四時景色的畫面依次呈現于觀眾眼前。初看起來,亦覺平淡無奇; 一經思索,人間焉有此境?人人勞動、人人平等、沒有君主、沒有欺詐、怡然自得的桃花源,不僅是陶淵明追求的理想社會,而且是古代多少志士仁人夢想已久的人間仙境。而這個自然和諧、優美寧靜的仙境恰恰與當時腐朽虛偽、肆行暴虐、互相傾軋的丑惡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結尾八句,含蓄雋永,余韻綿長。“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這四句詩以反襯的手法,將久隱忽現、乍現即隱的桃源仙境襯托得如同縹緲難尋、一閃即逝的神仙洞府而格外引人遐思。愈厭惡黑暗污濁的現實世界,愈加向往光明峻潔的桃源仙境。緊承上面詩意,最后四句詩以排他的藝術手段,將詩人自己駕著輕風、高飛天宇去尋找桃源仙境中那些志同道合朋友的無限向往之情表現得格外真率動人。排除了世俗之士,陶淵明和他創造的桃花源才顯得更有風采。
上一篇:《桂枝香》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夢游人謠》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