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原文與翻譯、賞析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 又藏在何處呢? 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它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利利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賞析】 讀罷《匆匆》,詩中所抒發的那種由于失去時間而懊悔不已的情緒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一位青年竟能如此地反省自己,該是多么令人欽佩啊!
原來,“五四”運動中的朱自清也像當時許多進步青年一樣曾經有過光明的向往,為新時代的來臨而歡呼,并且在《光明》一詩中說:“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表現了這位青年人開辟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氣。“五四”高潮過后,由于舊勢力的強大和新的社會藍圖尚不甚清晰,在知識青年中便發生了分化:一部分人退回老路,仍去讀經研古;一部分人出國留學,尋求新知識;而另一部分人卻大步走向工農,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面對這種急劇的思想分野,朱自清卻一時感到茫然,退縮固然不能,但前進又該怎樣呢?他猶豫、徘徊,眼瞅著寶貴的時光在身邊白白流逝,此詩便是對這種心緒的寫照。
這首散文詩主要運用了對照的表現手法,突出時間與抒情主人公“我”的反差,由此形成濃郁的藝術氛圍。燕子去了,楊柳枯了,桃花謝了,可是它們都有“再來”、“再青”和“再開”的時候。它們失去的東西能夠再返回來,重新獲得,延續下去,可見在時間上它們是無限的。然而面對自然界新陳代謝不已的現象,詩人卻十分恐慌了,他想把失去的時間找回來,卻不知時間藏在哪里。其實,對人來說時光是不能失而復得的,在這里,詩人深深地陷入無限與有限的不可逆轉的規律之中,他所發出的慨嘆,是困惑,是隱痛,也是些微的醒悟,因為他終于開始在思索這匆匆而去的光陰了。
思索是可怕的。像是剛剛才明白過來,二十四年,“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于是空虛之感,渺小之感涌上心頭;進而將自己的時間的生命、生命的時間,與那大自然相比,仿佛自己竟然小到不存在了,“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全然被無限大的空間所淹沒。于是“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那么,那匆匆的時間究竟是怎樣飛逝的呢?詩人在不勝痛悔中作了仔細的回顧。在這里,詩人以“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表明,時間對自己并不例外,同樣是會惠顧的。可是“太陽它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時間同樣并不因“我”而有所偏袒,它始終處在運動之中。然而“我”又是怎樣的生活狀態呢?說來無非是用一些瑣瑣碎碎、平平庸庸的事情打發日子罷了。看來“我”也在動,在洗手,在吃飯,在默想,在休息,……然而實則是處在一種停滯之中,于是那有腳的太陽便毫不留情地從手邊身邊走掉了。這實在是無可挽回的局面,一方始終在動態中,而另一方卻簡直就死死地保持靜止的狀態,這怎么能怪時光匆匆離“我”而去呢?
詩人在進行上述反差對照中,既是清醒的,理智的,同時也是飽含著濃重而復雜的情思的。他有自己的一番抱負,卻一時不知怎樣去實現;他有自己的苦衷,卻又一時解釋不清。這樣,當他把時光的匆匆與自己的無所作為進行對照的時候,便難以抑止地、接連不斷地進行了多達11次的設問。這些眾多的設問,既是詩人的不解、疑惑、猜度,更是詩人多側面多角度的探索;他是多么急需為自己找到答案,找到方向,找到出路啊! 與此同時,詩人還毫不掩飾地時時對自己進行著詰貴,流露著無限的悔恨與慨嘆,這些主觀情感的宣泄,使詩中追悔時光流逝的真情愈加濃郁和感人。直至詩的末尾,在經過認真的探尋之后,詩人終于恢復了自信,認識到自己在這世界上應該創造一定的價值,用明白的話語道出“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全詩像是一團陰云忽然開朗,連出一線光明,使這一深沉的反思終于綻出希望的蓓蕾。這看來是詩人的勝利,然而又何嘗不是《匆匆》留給讀者一點繼續思考的余地呢?
上一篇:《兵車行》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十二月之夜》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