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李夢陽·湘妃怨》原文賞析
采蘭湘北沚,搴木澧南潯。淥水含瑤彩,微風托玉音。云起蒼梧夕,日落洞庭陰。不知篁竹苦,惟見淚斑深。
這是一首舊題樂府詩,在《樂府詩集》 中屬于《琴曲歌辭》。這首詩關系到一個動人的傳說故事。相傳遠古的舜帝娶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為妃子,后來舜帝南巡時不幸死于蒼梧之野。娥皇、女英追舜不及,尋到洞庭,投湘江而死,成為湘水之神湘妃。此詩即是在這一傳說故事的背景上展開,詩人以含蓄的筆調,通過寫她在一日之間的幾個鏡頭,表現她怨苦不盡的相思之情。
一、二句中的“湘”、“澧”,指湘水、澧水; “沚”、“潯”,都是水邊的意思。湘水北流入洞庭湖,澧水東南流入洞庭湖。湘妃在 “湘北沚” 與 “澧南潯” 采摘蘭花、攀折花枝( “搴木”),地點都在洞庭湖不遠處,下文說“日落洞庭陰”,正與此關合。
三、四句看似景語,其實是在為湘妃畫像,三句狀其形,四句寫其聲。“瑤彩” 是說湘妃光彩煥發的身影,“玉音”指她泠泠動聽的聲音。她的身影,由碧水映出,分外動人; 她的聲音,隨風播散,隱約可聞。
五、六句之景,由湘妃眼中看出,且融入了她愛而不見的傷感之情。她“采蘭”、“搴木”,本是為了送給自己的心上人,但久等不見,便“跂予望之”,無奈已時近黃昏,日落洞庭,暮靄沉沉,蒼梧山煙籠霧罩,仍然見不到思念中的親人! 從而自然轉出抒情的末兩句。
末兩句的抒情,仍緊扣古代的傳說。據說娥皇、女英因痛苦舜帝,“淚下沾竹,文悉為之斑” (《述異記》),從此就有了 “斑竹”,即“湘妃竹”。“篁竹”,這里指苦竹,苦竹之筍味苦,不能食用。此以 “不知篁竹苦”一墊,跌出 “惟見淚斑深”,以湘妃淚灑竹枝形成深深的竹斑強調她失去親人以后痛苦的無比深重,相形之下,苦味的篁竹竟然也不覺其苦了。
這首詩在寫作上頗見章法: 首二句敘事,將地點、人物、情事和盤托出;次二句接寫人物,盡管用筆疏朗,傳神寫照已可得其仿佛; 五、六句再從人物推開去,寫望中之景; 結尾兩句復從眼前之景收回,抒寫女主人公心底之情。真是環環相扣,愈轉愈深。對于傳統的湘妃詩來說,此詩也離不開常見的湘水、洞庭、日暮、斑竹等等,但它不只是因襲,可貴的在于以舊為新,以自己獨特的感受創造出一個寧靜悠遠的意境。此詩章法之值得稱道,歸根結底也正在于其與意境的和諧統一。
上一篇:古詩《陳曾壽·游西溪歸湖上,晚景絕佳,同散原作》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袁枚·澶淵》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