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好古
瓜洲渡口,恰恰城如斗。亂絮飛錢迎馬首,也學玉關榆柳。
面前直控金山,極知形勝東南。更愿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瓜洲原為江蘇揚州與鎮江間江中一洲,“以瓜步山之尾生此一洲”而得名,六朝時,由于地近當時的都城南京,遂為“舟航湊會”之“通津”。行政上隸屬江南,隋唐之際始與江北岸相連。唐代時,由江南潤州劃歸江北揚州轄區。在北宋時,瓜洲仍只是一渡口。1168年(南宋乾道四年)因為江防的需要,筑瓜洲南北城。《全宋詞》收李好古十五首詞,其中有幾首是詠嘆揚州、瓜洲、京口(鎮江)風景的。在詞中李好古自稱是“江南客,走馬來看”(《八聲甘州·揚州》之二),可見李好古是從當時南宋的腹地來到當時的邊防前線的。李好古有《清平樂》兩首,都是關于途經瓜洲的傷時之作,這里所選的是第二首。第一首著重寫瓜洲道中之景,這一首則寫瓜洲城。開頭一句,點明地點。“城如斗”,城廓形如斗狀,是說城邑規模較小。“恰恰”,作為一個副詞有加強比喻的效果。本來,“城如斗”這樣描寫司空見慣,平淡無奇,但用了“恰恰”二字,強化了這一比喻,使我們對這一個“城如斗”有了明晰深刻的印象。接著兩句繼續寫所見之景。“亂絮”、“飛錢”,分別指柳花、榆莢,柳絮榆莢,飛拍行人臉面,這是清明前后的景象。這樣的景象使詞人想起了“玉關榆柳”,“玉關”,即玉門關,通常用來借代北方邊關,古人好在關塞種榆樹,如《漢書·韓安國傳》載:“累石為城,樹榆為塞。”詞人在此把瓜洲城關與北疆邊塞相比較,并非出于一種漫不經心的聯想,而是有著時勢和地位根據的。在南宋的版圖上,江淮之地好如邊疆。南宋時,金兵南犯,數次兵臨瓜洲。南宋在此建城屯兵,遂為江防之要塞。詞人把它與傳統疆域意識上的邊關做比較,隱含了對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收復中原的嘲諷。下片直接伸發此意。“控”,控制,“金山”,位于京口(鎮江)江邊,此處借指京口。這一句是寫瓜洲地勢的重要,此處江面狹窄,瓜洲直接影響京口的防守。過江即是南宋賴以生存的富饒美麗的江南大地。在此建城設防,固然可以抵御敵人渡江南犯,但是,江淮以外的大片故土何以為之?詞人面對瓜洲江防,明確告誡人們別只求維護偏安局面而忘記中原大地。該詞直接從瓜洲的江防形勢著筆,以寫景為諷諭,又由此引出直截的告誡,反映了詞人對時事的切實關注和憂慮,表現出了詞人深厚的愛國情懷。
上一篇:《泊秦淮·唐·杜牧》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滿江紅·明·文征明》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