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滿江紅 齊山繡春合》·吳潛
吳潛
十二年前,曾上到、繡春臺頂。雙腳健、不煩筇杖,透巖穿嶺。老去漸消狂氣習,重來依舊佳風景。想牧之、千載尚神游,空山冷。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處?虎狼猶梗。勾蠡規模非淺近,石苻事業真俄頃。問古今、宇宙竟如何?無人省。
這是一首登臨抒懷之作,詩人登上池州城(今安徽貴池)東南的齊山,遙望祖國山川,不禁思緒萬千。詞中抒發了他年華老大的今昔之感和至今不敢忘國的激情。
“十二年前”四句,不寫今日登臨,卻憶昔日登山。“穿”、“透”二字,極為傳神,使我們看到一位精力充沛的青年履險如夷的勃勃英姿。“老去”二句,寫風景依舊,自己卻已有遲暮之感。“想牧之”三句,轉至懷古:當年,杜牧在此寫下《九日齊山登高》的詩章,千百年來猶叫人神思往馳,而今古人何在?只有空山寂靜,令人凄涼。
換頭,又折回寫其居山而望。“山之下”六句,均寫望:這一望,由近及遠,有可見者,有目力所不及者。“江流永”、“淮山暝”為可見者,寫得蒼茫渾闊,既反襯出立足點齊山之高,又寫出南宋疆土夕陽殘照下壯闊而又近昏暗的氣氛。“淮山”,即八公山,點出此山是為下面聯想謝安擊敗苻堅事伏筆。“望中原”,是目力絕不可及者,是寫其心中企盼,故曰“何處?”作一提頓,引人注目。“虎狼猶梗”一語,筆力千鈞,可見對異族統治者為害中原的切齒痛恨,及對長期喪失國土的無比痛惜。
“勾蠡”二句,以歷史事例,說出自己的主張。“勾蠡”,指越王勾踐重用范蠡復國事。春秋時越國被吳所亡,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重用范蠡、文種等人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復國滅吳。勾踐復國滅吳,皆因有長期足夠的準備,故曰“非淺近”。“石苻”,指謝安(字安石)與其弟及子侄輩大破苻堅事。前秦苻堅攻東晉,號稱80萬大軍,揚言: “以吾之眾,投鞭于江,足斷其流。”然而謝安卻以八萬之軍,淝水一戰而擊敗秦軍,至使苻堅“望見八公山上草木”,“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謝安取勝,貴在方略正確,抓住戰機,一舉成功,故曰“真俄頃”。援引兩個著名的歷史事件,意在說明:收復中原必須像勾踐復國滅吳一樣,整頓朝政,作長期切實的準備;應如謝安以正確的方略,抓住有利戰機,以期一舉成功,絕不宜妄動。“問古今”二句,結尾蒼茫,發人深省。
全詞信筆寫來,沉郁頓挫,一片神思。雖曰登臨名勝,卻非專意山水。而是觸景生情,表現出一種殷切關注國家命運、時刻惦念收復失地大業的深沉感情。
上一篇:辛棄疾《滿江紅餞鄭衡州厚卿席上再賦》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柳永《滿江紅》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