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朱彝尊·馬草行》原文賞析
陰風蕭蕭邊馬鳴,健兒十萬來空城。角聲嗚鳴滿街道,縣官張燈征馬草。階前野老七十余,身上鞭撲無完膚。里胥揚聲出官署,未明已到田家去。橫行叫罵呼盤飧,闌牢四顧搜雞豚。歸來輸官仍不足,揮金夜就倡樓宿。
是詩作于順治四年(1647),主要描繪了清兵南下對百姓的騷擾。
首二句交待時間和地點。陰風蕭蕭,當是秋冬之際。空城,指朱彝尊的家鄉秀水縣城,即今嘉興市。順治三年(1846),清兵在太湖流域剿滅了吳易領導的反清武裝力量,然后移兵至嘉興,詩人所敘之事,蓋以此為背景。這里,詩人通過“陰風蕭蕭”和“空城”,表現了戰后荒涼的環境,同時也給全詩籠上了一層肅殺的意境。既然是陰風蕭蕭的季節,既然是空城之地,要解決十萬兵馬的糧草,顯然不通過非常手段是無法辦到的。
三、四句承上而來?!敖锹晢桫Q滿街道”,補充說明兵馬之多。而通過寫滿街嗚鳴的角聲,也進一步烘托出了悲涼的氣氛。接著便點出全詩主題:“縣官張燈征馬草?!睆垷?,表明是連夜張羅??h官之所以如此急于征集馬草,一是為討好清廷軍隊,二是軍隊催之甚急。于是,詩歌的下面部分就敘述了縣官和他的屬僚為馬草而橫征暴斂,肆意騷擾百姓的行徑。
“階前野老七十余,身上鞭撲無完膚。”這是縣衙中的情形:一位可憐的老年農民因為無馬草而被抓了進來,成為階下囚。并且,拷打的皮鞭已使他體無完膚,遍體鱗傷。這說明了縣官為征集馬草而顯得狂躁。但是,這位老農如果真有馬草也就免遭皮肉之痛了。鞭子在他身上顯然同樣無法獲得馬草。于是,縣官又派遣屬吏下鄉去搜集。里胥,古指鄉吏,后泛指衙役。揚聲:大聲喧嘩,表現了衙役趾高氣揚和得意洋洋的神態。這里又出現了一個時間概念,未明,即天色未明。以此一方面突出縣官征草之火急,他在半夜就差人,使之能夠在未明之時到達鄉下,而另一方面也刻畫了屬吏行動之積極,為下文寫他們在鄉下的所作所為埋下伏筆。
衙役在鄉下能夠干些什么呢?他們知道農村也征不到如此之多的馬草。因此,當他們得意洋洋地走出官衙,不過是因為又得到了一個中飽私囊的機會。詩中沒有寫他們在鄉下搜集馬草,因為寫此會與上面雷同,無非又是拷打抓人。所以詩人換了一個角度寫他們的強暴不法: “橫行叫罵呼盤飧,闌牢四顧搜雞豚。”他們先是橫行霸道地呼菜喊飯,在酒足飯飽之后又在農家搜雞劫豚。
為什么衙役在鄉下吃喝過后還要勒索東西帶走呢?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就是為了獻給縣官以便交差,當然還包括自己的享用。詩的最后二句是對此的交待: “歸來輸官仍不足,揮金夜就倡樓宿?!笨h官對自己得到的那一份仍感不滿足,而衙役則夜宿倡樓去揮金如土了。這里,沒有談到縣官對未征得馬草的反應。從詩歌開始對縣官的火急,到此時縣官的無所謂,可見,縣官也只是將此作為搜刮百姓的一個機會而已。
對于朱彝尊早年所具有的反清思想,學術界的肯定并無分歧。作為敘事之作,這首詩著重刻畫了縣官和里胥,表明了他們的殘暴、橫行和貪婪。但是,如果將此詩放人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中,那么,我們就可以準確無誤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是清兵賦予了縣官、里胥權力和機會,因為一切都是從清兵征戰,需要馬草開始的,這是萬惡之源,從此,我們就能知道這首詩真正鞭撻的是什么。
作為一首敘事之作,這首詩在故事情節的裁剪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很具特色,主要是詳略之得當和性格之典型。而新樂府體明白曉暢的語言,又為此提供了極便利的條件。
上一篇:古詩《王又曾·題余舫》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何景明·鰣魚》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