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重游太虛幻境所見聯額三副(其一)》真如福地
真如福地
假去真來真勝假,
無原有是有非無。
這是第一百十六回“得通靈幻境悟仙緣,送慈柩故鄉全孝道”中寶玉重游“太虛幻境”所見到的頭一副橫額和聯語。這一回書寫寶玉病中,和尚欲以萬銀換玉,寶玉卻于此刻“往后一仰,復又死去”,“魂魄早已出竅了”,仿佛被那和尚拉到荒野,“遠遠望見一座牌樓,好象曾見過的。……只見牌上寫著‘真如福地’四個大字,兩邊一副對聯”,就是這兩句話。
在書中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釵,飲仙醪曲演紅樓夢”中寶玉也曾見過論真假的聯語:“有石牌橫建,上書‘太虛幻境’四個大字,兩邊一副對聯乃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而第一回書甄士隱從一道人在夢境中也曾見過如第五回所寫的匾額與對聯。
這副論真假的對聯在各回書中出現,其用意是各不相同的。在一、五回中,強調的是‘假’和‘無’。一是以“甄士(真事)隱去,賈雨(假語)村言”來回避文字獄;一是以“假”和“無”來點明全書所敘寫的榮辱盛衰、癡男怨女,不過是一場虛幻的紅樓一夢。而在一百十六回則強調“真”和“有”。橫額寫的已不是“太虛幻境”,而是“真如福地”。續書人為什么要改寫橫額和聯語呢?有種種說法,但多是認為高鶚錯誤理解了曹雪芹的寫作原意。說續書人宣揚了因果報應,寫成了“勸世”文字。我們認為續書人自有他對原作意圖的理解與發揮,應該是各有千秋的。應該說,這副對聯改寫得很有特色。
“真如”是佛家語。《成唯識論》說:“勿謂虛幻,故說為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這就是說,實理常法,即真如之意。再通俗點說,也即真實之意,或直說是本來面目,真的所在。“福地”是道家語。道家說,神仙居處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這塊橫額“真如福地”,是說寶玉即將回到佛道歸一的真如境界,回到青埂峰下還它本來的“頑石”面目。
“假去真來”,從表面看,是說賈寶玉中舉后離去了,甄寶玉中舉后卻來作官了。實際這和第一回所述一樣,只是小說創作的一種障眼法。它的真正題旨卻在于預示:賈寶玉即將去掉其“假”而還其“真”,即返本還真。書的結尾部分,正是這樣敘寫這一情節的:“臭皮囊”的幻相、簪纓顯赫豪門公子的外衣、仕途祿蠧的名利思想、紅塵兒女的纏綿柔情、世俗昏亂的種種迷惑,都一股腦兒地拋卻得干干凈凈。讓那些什么“金玉良緣”、什么“蘭桂齊芳”、什么“皇恩世澤”、什么“爵位富貴”等等,都留給榮寧二府吧。在佛門看來,所有這一切都是人欲呈現一時的外在形式,是“色相”。只有超出一切色相意識,才能達到真實的境界。寶玉在中舉后能拋棄妻兒家室、功名利祿、賈府復興諸色相,而走向“真如福地”,故曰“真勝假”。
“無原有是”,從超脫塵俗妄念以達真如之境來看,則佛門的“無心”正是“遍厭穢土,專求凈土”的“有相業”。所以說無原是有。可是,如從佛門的萬物無生無滅來看,則“有為法”又不等于“無為法”。因為佛家將有因緣所生之萬物稱“有為”,而將無因緣造作稱“無為”。佛家崇高無為,把有為則看成“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虛空。他們認為,只有無生無滅才是實體,才算真實。這就是“有非無”的意思。這一句是進一步從色空說來闡釋上句的返本歸真之意的。
這副聯語因為談禪說道,很難懂,所以容易被讀者忽視。其實,這副聯語在書中不只起首尾結構上的呼應作用,更體現了續書人的審美理想。作者借佛學的真假有無,強化了寶玉以“出世”取代“入世”的叛逆性格。
上一篇:《贊省親別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重游太虛幻境所見聯額三副(其三)》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