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似《兒童節的感想》原文|注釋|賞析
走慣了桂林大街的人,多看見過這樣的情景:普遍的中國人從不駐足的一兩間餐廳門前,常常擁簇著大群衣衫骯臟的孩子,中間是一個外國“盟友”正要坐上黃包車;或者只不過喝得熏醉,拿著酒瓶子左斜右歪著,我們的“馬路天使”們就互相呼喊起來,像一堆躑躅著的螞蟻,擠近去攀住了黃包車的油篷,及至“Hai!”的一聲,才從那揮動著的粗臂膀和酒瓶子底下退了去; 但車子才拉動,立刻便又卷土重來了,一面追,一面叫的叫,嘯的嘯,那隊伍常常把二丈來遠的馬路塞得滿滿的,直到黃包車去遠了,才一哄而散。
美國人也許不會覺得奇怪的吧。我們不是常看到美國開發西部的紀實影片么?光著身子的火奴人,也像一群躑躅著的螞蟻,可憐而又可笑的。但在我們中國人自己,卻似乎還不能當作一笑置之的事情。
可以說是出于一種“仁憫”的心情吧,去年我也曾經在青鳥咖啡廳看見一位華貴年輕的外國女士花二十塊錢擦皮鞋,還把剩在碟子里的三四件蛋糕西餅統統給了擦皮鞋的孩子,這和貝克夫人賽珍珠女士從紐約無線電播出來的為中國難童呼吁的講演一樣,是無限“慷慨”的。但中國的難童實在太多了,紐約倫敦來的“救濟”,我們沒法知道詳細的數字;至于廣大兒童還顛沛流落在戰區中,浪蕩在大后方的街頭上,在礦穴、在都市和農村最黑暗角落里挨著奴隸的日子,卻是眼前的事實。靠別人“救濟”過日子,是決計靠不住的。千分之幾的幸運者自然已經得到各地兒童保育機關的收容,但由于戰時交通的艱難,好些保育機關都無法離開戰區遷移到內地,戰事稍有變動,千百孩子便只有徒步逃難,聽見一位保育院的人說,在一次逃難里小孩們都罹了痢疾,又缺乏醫藥設備,半個月里不治死去的占全院人數的強半!大后方的保育機關呢,收容量一般都小得可憐,能夠進去的兒童,營養不良的現象又嚴重而且普遍。一部分孩子已經有了色盲的殘疾。所以今天“救救孩子”是一件急不容緩的事情,這責任應該由我們自己肩負起來了。
中國的孩子,即使沒有戰爭,一向也在受著苦難。I·巴比爾曾經紀述過,革命前的俄國孩子帶著一副發育不完全的畸形兒的身體,衣服襤褸,打著赤腳,伸長脖子學唱音階、拉梵娥玲,夢想著到皇宮去演奏,而俄國的確有過不少的“神童”,給父親母親建造了大座房子。中國孩子連這種命運也沒有,自然,戲班里需要“科班”,馬戲團里也用得著小孩子,本來應該是學生,但往往卻等于奴隸,幼小的靈魂被壓抑著,“空中飛人”跌死的,馬背上跌下來死了的,都是普遍的命運。這幾年來,不少美國的父親把三四歲的孩子帶到電影企業人那兒去,但秀利 ·鄧波兒到底出 來不了 幾個,一百個應征的孩子中頂多只有一個被取錄吧。我們沒有秀利·鄧波兒,許多媽媽只是把小孩子抱到花橋“索價二百元” 出賣; 我們多著的是鄧亞明。
大概是一個定律: 物價愈貴的地方,人愈便宜。東江惠陽一帶,十多歲的女孩子,聽說是只賣兩塊錢一斤,甚至不要錢,你帶得多少就帶多少走。這些“沙坪貨”一大批一大批涌進廣西來,“物以稀為貴”,多了自然賤,隨便怎樣都可以,所以林泰順棺材店里的童養媳不得不投河,鄧亞明的主人嫌惡她吃飯,便給她紅薯皮和青草。
如果“新中國的主人翁”不僅僅是今天坐在課堂里的小寶貝們,那么我們還得正視廣大兒童的不幸,還得要求一些人放下他們的鞭子。正視不幸并不可憐,用愚昧和自大把現實的丑惡掩蓋起來,那才真不但“可憐”,而且無可救藥了。
1944年4月3日
(《沒羽集》)
賞析 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都把兒童看作自己的明天,自己的未來,這是誰都承認的自然辯證法。而中國的兒童在很久遠的時間內一直處于被忽視,甚至被殘害的位置上。所以文壇上為兒童呼喊的文章不少,魯迅先生30年代就發出過“救救孩子”的呼聲。除了文學的永恒主題——愛情之外,兒童長時間內成了熱門話題。大凡寫的人多了,后作文者無形中難免有被先行者留下的文字框住的可能,再寫不出什么新意。《兒童節的感想》卻是一篇沒有被框住的文章。
同是為中國的兒童呼喊,有憤怒者,有悲泣者,有痛心者。而在此文中,作者把個人情感的流動隱去了,用冷峻的目光注視著世界。讀著《兒童節的感想》,有著在看一部紀錄影片的感覺。如果把擁簇在餐廳門前黃包車周圍的孩子們的描寫看作是一組特寫鏡頭的話,那么,華貴年輕的外國女士賞給擦皮鞋孩子蛋糕,收容在保育院的孩子們因藥品匱乏而喪生,學藝兒童所遭受的非人折磨,以及活埋婢女的慘無人道等等,則可以看作是作者用化入化出的手法來展示了兒童們的各種遭遇,各種命運。寫雜文一般多以議論為主,而本文則是以敘述和描寫為主,并且都描寫得很細致,很生動,展示了那些被扭曲、被殘害的心靈與幼小的軀體。展示出了兒童們的不幸,也就展示了那個社會,那個時代的弊端。作者不以議論為主,而采取用事實說話的方法,尤其又是選擇了一個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例,文章顯得更有力量。作者是有意不作大量感慨的抒發,力圖借助生活中的實例,生活中的真實,使人們警醒起來,使社會警醒起來。文章更深一層的思想是看到了民族的劣根性“用愚昧和自大把現實的丑惡掩蓋起來”的無可救藥。作者大膽真實地揭示出兒童們的不幸,與那個時代愚昧地掩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讀了之后不能不讓人感到陣陣心靈的震顫。
《兒童節的感想》與其他雜文不同之處在于作者不拘泥于一般寫雜文之道,不削足適履,不用網套住自己,而是讓表達思想情感的筆墨盡情馳騁,以事實之“實”,載思想之“虛”,溶思想的闡述于事實的描敘之中,在沉重的描寫中顯示思想的深度,感情的起伏。這樣就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比之以議論為主更能打動人心,引人入勝。
上一篇:劉禹錫《儆舟》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盧楊村《八股焚書論》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