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冠華《一個世紀的勝利》原文|注釋|賞析
萬人期待的大消息終于揭曉了,5月2日紅軍完全占領柏林! 法西斯的老巢搗毀了,魔鬼們的慧星摘下了! 光榮啊,偉大不朽的紅軍! 全世界的人民感謝你們,全人類的后代感謝你們,你們旋轉了乾坤,你們創造了歷史。12年來人類的歷史就安排下這一個問題: 是這一個世界毀滅柏林呢,還是柏林毀滅這一個世界? 回頭看去,我們所經歷過的道路是多么艱險啊! 從柏林流出去的首先是彌漫于全世界的反民主反共反人民的狂潮,其次是柏林——羅 馬——東京的三腳軸心,其次是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的第五縱隊和特務制度; 柏林張開了血盆大口,吞噬了西班牙共和國、奧地利和捷克,奴役了整個歐洲,威脅著全部世界。試一回想1942年的夏天,當希特勒在非洲威脅著亞歷山大港,在蘇聯陳兵斯大林城的時候,那時候全世界的反動分子是怎樣把柏林看成他們朝山進香的三跪九叩的圣地啊! 但如今這20世紀反動的巴比倫是被偉大的紅軍搗毀了! 單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紅軍的攻克柏林,是具有怎樣巨大的深遠的歷史意義了。在人類的歷史上,往往有這樣的一種戰役,它是以決定其后幾十年乃至百幾年的歷史; 紅軍在柏林的偉大勝利,就是屬于這一種具有歷史決定的意義。在柏林勝利的不是那一個國家的那一個軍隊,在柏林勝利的是一個世紀; 那是人民世紀的勝利,假如柏林不能阻止這一個世紀的凱旋,世界上還有什么力量能夠阻止它的前進?
遠在4月中旬,西線盟軍到達易北河邊的時候,希特勒“西讓東拚”的卑鄙策略就已經非常顯著了;好,讓你拚吧,東線的攻勢好象是排山倒海而來的大山洪一樣發動了。
4月16日奧得河和尼西河西岸的朱可夫元帥和科涅夫元帥所統率的大軍向前移動了。在這史無前例的大會戰中,蘇軍雖然由于攻勢發動前對于德寇空軍的慘重打擊而掌握了全部的制空權,但敵人在地上長期構筑起來的縱深防御的力量,卻是不可輕侮的;但是正如同德軍在戰爭初期中的坦克優勢一樣,在戰爭末期蘇軍的炮兵優勢,在這里起了決定的作用,于是象蜘蛛網一樣的防御工事紛紛倒下了。但防御工事的破壞并不等于納粹的投降,他們在臨死之前還是搏斗的,于是在這里就產生了戰爭史中最慘烈的近接戰,這是人對人的搏斗,誰勝利了呢?紅軍!紅軍的英雄主義應該是看做蘇軍勝利的最大泉源。正是因為這個原故,和盟軍在西線相反,在戰斗初期,蘇軍在東線所俘虜的德寇非常之少,因為這是真面目的戰斗。
蘇軍的攻勢一發動,立即對柏林展開了包圍態勢:23日蘇軍正式打進柏林,25日朱可夫元帥的大軍就同科涅夫元帥的大軍在柏林西南波次坦姆的西北會師,完成了對柏林的包圍。從23日起柏林的市街戰開始。如所周知,這是在所有市街戰中最艱難的情況之下進行的,那是言如其實的從這一條街打到另一條街,從這一幢屋打到那一幢屋,從樓頂打到樓下,從平地打到地窖,從地窖的進口打到出口;只要想一想蘇軍在白天作戰不能不用手電行路,就可以了解紅軍的作戰是怎樣的壯烈,德寇的抵抗是怎樣瘋狂。然而盡管德寇的抵抗頑強,從23日到5月2日止,經過了整整10天,蘇軍終于把柏林打下了。在柏林和柏林以南的包圍圈中,紅軍俘獲了德寇19萬名。
勝利的旗幟飄揚在柏林城頭,籠罩在歐洲的漫漫長夜,就要破曉了。
(1942年4月21日至5月4日,《喬冠華國際述評集》)
賞析 這是一篇國際問題隨筆,帶有強烈的抒情性,可以視為雜文家族中的一員。蘇聯紅軍攻克柏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偉大轉折,具有巨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本來,類似這樣的對世界歷史進程影響巨大的事件,其意義是很難用一兩句話來描述的。但作者卻慧眼獨具,以凝煉之筆高度概括,用“一個世紀的勝利”為標題將它揭示出來,匠心可謂獨運。
精彩的題目,是文章抒情的起點線。隨之開始的便是作者激動之情的自然奔瀉: “法西斯的老巢搗毀了,魔鬼們的慧星摘下了! 光榮啊,偉大不朽的紅軍! 全世界的人民感謝你們,全人類的后代感謝你們,你們旋轉了乾坤,你們創造了歷史。”這是一首代表全世界人民共同心聲的贊美詩。作者接下來設置了一個議論的立腳點: “是這一個世界毀滅柏林呢,還是柏林毀滅這一個世界?”有了這樣一個層次較高的立腳點,后面的行文就容易多了。作者憑借豐富的國際知識,駕輕就熟地羅列史實,在歷史回顧的基礎上回答了以上的設問,并且進一步升華文章的主題: “假如柏林不能阻止這一個世紀的凱旋,世界上還有什么力量能夠阻止它的前進?”預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最后勝利即將來臨。
行文至此,已足見作者筆底功夫和論述技巧,如果就此打住也未嘗不可。但是且慢。如果能用戰爭的具體場面來反襯一下勝利的來之不易和意義重大,將會使文章更顯厚實。因此,作者在這里又調轉筆鋒,抓住東線戰事,涉筆其中,將大會戰的殘酷性昭示于讀者面前,構成了文章的后半部分。這一部分似乎游離于文章的議題之外,實際上,它與前半部分有著必然的內在邏輯關系,為前半部分的議論搭起了舞臺,布好了背景。這樣看來,它又是必不可少的了。
篇末,用一句話再次點題,與開頭遙相呼應,文章的結構就十分完整了。
這篇國際問題隨筆式雜文,文筆流暢,抒情自然。文中多處使用感嘆號,加重了語氣,可以感受到作者傾注其中的強烈感情,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上一篇:王任叔《《自由談》復刊獻詞》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魯迅《一點比喻》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