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同《記鴿》原文|注釋|賞析
葉侯之家獲二鴿,縛其翅而畜之野①。貍者知其不能也,攫②而食其雌。雄者怒,奮其喙啄貍③,貍嗥④而去。不數日,復獲一雌焉,貍至而又食之,然以前被啄故,若憚雄⑤不敢近。雄因自恃⑥其強,不為備,居無何⑦,竟為貍所食。
管子曰: 吾觀貍、鴿之事,有深感焉。當夫貍之始至也,蓋欲攫鴿雌雄而并食之矣。然而力疲于雌,又度⑧雄者知必死而致力,則權嗥而去⑨,以避其鋒: 兵法所謂 “窮寇勿迫”⑩、“強而避之”(11)之說也。及至再至,非不欲先食雄,然而知雄必備雌無備,故先易而后其難; 且示雄以若獨食雌者,而使之不忌: 兵法所謂 “誘之”(12)、“驕之”(13)者也。至是而雄固己怠(14)矣,乘其怠而突取之,則計無不得: 兵法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15)者也。
吁! 貍所為悉合于兵法(16),鴿乃游其術中而不悟(17)也。吾思鴿之與貍,誠非為敵(18);然雄啄貍,貍始未嘗不畏。使彼雌雄者并力相扶(19),以與貍為難,貍雖強,何至并為所食哉!恃一己之強,而不知援其儕類(20),儕類亡而己亦隨之,可慨也夫!
抑(21)吾又思之:夫鴿雖小鳥,然健而善飛,當其懸哨薄云(22),雖鷙若鷹鹯(23)莫能害,而何懼一貍乎?以見獲于人(24)而遂不能飛,以不能飛而遂為貍所食。然則世之見獲于人者(25),其亦可為深慮也已(26)。
(《因寄軒文初集》)
注釋 ①畜之野——養在郊外。②攫(jue)——用爪抓取。③奮其喙啄貍——奮力用它的嘴啄貍。喙(hui):鳥嘴。④嗥(hao)——通“號”,野獸吼叫。⑤若憚(dan)雄——好象害怕雄鴿。⑥自恃(shi)——自許、自負。⑦居無何——過了不久。⑧度(duo)——估量。⑨權嗥而去——姑且吼叫著離去。⑩窮寇勿迫——語出《孫子·軍事篇》:“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意謂追擊殘敵要講究策略,過于急迫反而達不到消滅之的目的。(11)強而避之——語出《孫子·計篇》。王皙注: “敵兵精銳,我勢寡弱,則須退避。(12)誘之——語出《孫子·計篇》: “利而誘之。”梅堯臣注: “彼貪利,則以貨誘之。”(13)驕之——語出《孫子·計篇》:“卑而驕之。”梅堯臣注: “示以卑弱,以驕其心。”(14)怠——懈怠。(15)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語出《孫子·計篇》。張預注: “攻無備者,謂懈怠之處,敵之所不虞者擊之”,“出不意者,謂空虛之地,敵不以為慮者則襲之”。(16)貍所為悉合于兵法——貍的所作所為完全合乎兵法上講的策略。(17)游其術中而不悟——在別人所設的圈套中活動而不覺悟。(18)誠非為敵——實在不能相敵。(19)并力相扶——同心協力,互相幫助。(20)儕(chai)類——同類。(21)抑——轉折連詞,然而。(22)懸哨薄云——高飛呼哨接近云天。懸:凌空。薄:接近。(23)鷙若鷹鹯——兇猛如鷹。鷙(zhi):鳥之兇猛者,這里作形容詞用。鹯(zhan):猛鳥名,亦名“晨風”,青黃色,燕頷,勾喙。(24)見獲于人——被人捕獲。(25)世之見獲于人者——指社會上依附權貴之門而為之奔走效命的世俗小人。(26)其亦可為深慮也巴——他們也應該為此而深思熟慮了。也巳:語氣詞連用,表示判斷和感嘆,可譯為“了”。
賞析 葉侯之家養的鴿子先后都被貍吃掉了。它們是怎么被吃掉的呢?狡猾的貍知道鴿的翅膀被縛,不能飛翔,先吃掉雌鴿,雄鴿“怒”而“奮其喙啄貍,貍嗥而去”。不幾天,葉侯家又獲一雌鴿,貍又把它吃掉了。雄鴿因此“自恃其強,不為備”,沒幾天也被貍吃掉了。
作者以這個故事為契機,運用兵法理論,分析了貍吃鴿所采取的手段。他認為“貍所為悉合于兵法”,貍吃掉雌鴿,不接著吃雄鴿,采取了“窮寇勿迫”、“強而避之”的策略; 吃掉另一只雌鴿后仍不吃雄鴿,采取了“誘之”、“驕之”的策略; 最后吃掉雄鴿,采取的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策略。
接著,從鴿子們全被貍吃掉的悲劇總結出三條教訓: 一是鴿子們“游其術中而不悟” ;二是它們“恃一己之強,而不知援其儕類” ;三是鴿“見獲于人”,不然的話,“健而善飛”的鴿子“懸哨薄云”,“雖鷙若鷹鹯莫能害,而何懼一貍乎?”鴿子的悲劇就在于不自由、不覺悟,不團結。結尾特別點明: “然則世之見獲于人者,其亦可為深慮也已”,為那些狐假虎威、沒有獨立人格而任人擺弄的庸俗之輩敲起警鐘。
作者生活的年代,“大清帝國”內憂外患,岌岌可危。雖然作者沒有指明貍、鴿各喻何人,但借貍食鴿而引申、闡發的道理,總結出來的教訓,是足以啟人深思的。
這篇雜文在寫法上敘議結合,但以議論為主,記敘為輔。在議論中運用兵法學透視現象,不僅見出作者的學力和識見,而且更說明他是學以經世致用的。因此,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就事論理: 由故事引出道理,論理層層深入。道理既明白易曉,又發人深思,具有深廣的社會意義。
上一篇:邵飄萍《議員多變財政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聶紺弩《論拍馬》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