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諸將(其五)》原文與賞析
杜甫
錦江春色逐人來,巫峽清秋萬壑哀。
正憶往時嚴仆射,共迎中使望鄉(xiāng)臺。
主恩前后三持節(jié),軍令分明數(shù)舉杯。
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才。
《諸將》是杜甫大歷元年(766)秋在夔州用政論體寫的著名七言組律。安史之亂雖平,邊患卻未根除。組律指斥武將們的種種失誤, 意在激勵他們的愛國意識。它從不同側面,對武將進行評級,用由遠及近的寫法,鑑往警來的方式,“縱橫開合” (郝敬),構成一個藝術整體,顯示了詩人對國家防務的深切關注,也是他在七律詩創(chuàng)作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性貢獻。“前三首皆道兩京之事。” (黃生)一、二首寫吐蕃侵犯長安,發(fā)掘陵墓及借助回紇平定吐蕃,而回紇、吐蕃又連兵入寇,告誡諸將不應安享尊榮,放棄職守。三首寫洛陽連遭安史亂軍焚毀,后史部降將擁兵割據(jù),諸將又不知屯田務農(nóng),自儲軍食。后兩首則“道南中”及西蜀之事。四首寫南詔、吐蕃連結,南疆不靖,諸將但享爵祿,不圖為國效忠。五首則有感于蜀中將帥平庸,起兵作亂之迭起,因而對嚴武鎮(zhèn)蜀才略表示追思。這是組律中通篇用贊美口氣歌唱已故鎮(zhèn)蜀將領的眾口交譽之佳什。
“錦江春色逐人來”,杜甫于大歷元年五月離開成都草堂。雖然已入夏令,而“錦江春色”好像就在眼前。“逐”有隨意。“逐人來”即言緊緊跟隨人后不肯離去。“錦江春色”因這三字而收到人格化的藝術效果,并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詩人用他對成都風物的美好回憶作為最佳贊辭,以此開端,使人立即憶起了他寫于成都的《登樓》中的名句: “錦江春色來天地。”由于“錦江春色”使詩人難以忘懷,他的創(chuàng)作激情一下子便迸發(fā)出來。
“巫峽清秋萬壑哀,”杜甫客成都時,曾入嚴武幕。嚴死不久,他出蜀東下,流寓夔州。時距嚴武之死,才逾一年。夔州地接巫峽,又值秋季,詩人回憶成都舊游,不禁百感交集,頓覺“萬壑”生“哀”,很自然地就觸動了對去世未久的嚴武的深切悼念。通過錦江巫峽兩地不同時令特征的表現(xiàn),不僅為后面展示詩人對嚴武的回憶,制造了合適的氣氛,單就詩句本身而論,也是很有藝術吸引力的。
“正憶往時嚴仆射,共迎中使望鄉(xiāng)臺。”二句追“憶”在嚴武幕時,曾陪嚴武于望鄉(xiāng)臺“共迎中使”的“往”事。情景依然,誰知嚴已成古人。嚴武死后,追贈尚書左仆射,故以“仆射”相稱。“中使”,宦官,皇帝所派宮中特使。“望鄉(xiāng)臺”,在成都縣北。
“主恩前后三持節(jié),軍令分明數(shù)舉杯。”接前兩句寫了嚴武鎮(zhèn)蜀業(yè)績。上句寫唐“主恩”寵之隆。嚴武獨當方面,剖符“持節(jié)”一任東川節(jié)度使,兩任劍南節(jié)度使。“三持節(jié)”是對嚴這一經(jīng)歷的最好概括。這句與《八哀詩》的“三掌華陽兵”命意全同。下句寫嚴武的儒將風度。嚴武治軍甚嚴,令出如山,賞罰分明。但又好整以暇,多次與杜甫“舉杯”飲酒,開懷賦詩,不愧兼擅文經(jīng)武略。“數(shù)舉杯”三字,可說是百忙中的一個閑筆。
“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材。”西蜀北有劍門,東有夔巫,“地形”號“天下”“險”阻。“形勝之地,匪親勿居。” (張載《劍閣銘》)已是向來定評。嚴武坐鎮(zhèn)其間,實李唐王朝最“須”倚“仗”的“出群”之“材”。末二句是對嚴武鎮(zhèn)蜀整個歷史過程的藝術概括,也是對他文武全才的充分肯定。
嚴武上元二年(761)再次鎮(zhèn)蜀,后為高適取代。接著就有徐知道的叛亂及松、維、保三州的陷落。廣德二年(764)三次鎮(zhèn)蜀,曾大破吐蕃兵。后“以疾終”,郭英乂代之,不數(shù)月而有崔旰之亂,英×被殺。“安”作動詞用,“安危”猶言轉危為安。趙次公解作“安其危”,是確切的。“安危”句與詩人寫于成都的《奉待嚴大夫》 “重鎮(zhèn)還須濟世才”由同一用意。它是全詩的高潮和總結。詩人的激情在這里再次得到藝術體現(xiàn)。它深刻指出:如果西蜀付讬非人,隨時都有出現(xiàn)嚴峻形勢的可能性。這不單是鄭重提醒當時的諸將,還是對后來治蜀者的一個重要建白。
這是一首“議論時事”,可當“紀傳”讀的七律詩。開頭、結尾都以激情取勝。中間兩聯(lián)把嚴武治蜀業(yè)績與自己有關活動,用追“憶”筆調娓娓道出,與一般“吟風弄月,登眺遊覽”的“任興漫作”,迥然有別。沒有杜甫“憂時之真心”和“識學筆力” (《杜詩本義》),是絕對寫不出來的。黃生曾說:“他人詩皆從紙上寫出,惟公詩從胸中流出,口中道出”,且“神情面目,儼然可想,所以千秋猶有生氣”。此詩起結處爆出的關懷國事的激情,中間兩聯(lián)感發(fā)的僚友深情摯誼,正是它能產(chǎn)生“千秋” “生氣”的重要藝術標志。
上一篇:《宋之問·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成詠》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司空曙·賊平后送人北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