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度荊門望楚》原文與賞析
陳子昂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
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
城分蒼野外,樹斷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唐代結束了南北朝時代的分裂局面,消滅了隋末的混亂狀態,對外開疆拓土,威震四方,國內安定統一,經濟繁榮,從而進入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一個時代。科舉制的確立,又為廣大世俗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開辟了進入政治舞臺的通道。李唐王朝和新興的世俗地主階級都正處在上升時期。勃勃進取、積極向上的英雄主義感,成為這一時期的時代精神,體現在文藝作品中,便出現了所謂的“盛唐之音”。
陳子昂這首《渡荊門望楚》寫于他21歲初次由蜀入楚之時。這是他第一次離開故鄉四川梓州射洪縣,準備東入洛陽求取功名。和唐王朝一樣年輕的詩人,對前途充滿了信心和憧憬,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新奇之感。當他經荊門入楚時,寫下了這首豪邁的五言律詩。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巫峽,長江三峽之一。章臺,即章華臺,古代楚國建筑,故址在今湖北沙市附近。巴國,古國名,在今四川東部。荊門,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與長江北岸的虎牙山相望,是巴楚相聯的咽喉之地。詩的開頭連用四個地名,緊扣住了詩題“渡荊門”的“渡”字,突出了船行的疾速。“去、下、盡、開”四個動詞連用,更使詩句具有強烈的動感。使讀者仿佛看到一葉輕舟順流而下,險峻秀美的巫峽被它遠遠拋在身后,小船飛駛直入楚國故地。律詩第一聯,本不須對仗,但詩人卻用了“遙遙”“望望”這個連珠對,寫得輕快、流暢,興奮喜悅之情盡在其中。船出荊門,詩人眼前豁然開朗,天地似乎突然變得寬廣了,兩岸重巖迭嶂的巴東山峽消失了,狹窄的河流一變而為萬頃汪洋。江霧迷茫,煙波浩渺,神秘的大自然的變化,使年輕的詩人驚愕、迷惘而欣喜、贊嘆,勾引起了浮想連翩。
如果說,“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是寫江面景象,“城分蒼野外,樹斷白云隈”則是寫兩岸風光。極目遠望,楚天遼闊,青蒼蒼的原野無邊無際,遠遠地偶爾可見一兩座城鎮的輪廓。視野盡頭,樹林如帶,隱隱與白云相接。千里江漢平原,向初次入楚的詩人敞開了自己的胸膛,迎接著這位遠道而來的蜀中才子。
眺望這奇妙而美好的風光,很自然地使人想到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活動過的人和事: 想到當年孔夫子過楚的凄惶潦倒; 想到屈原江畔行吟的悲憤抑郁; 也想到項羽面對秦皇儀仗發出“彼可取而代之”的壯語。先賢先哲們已經逝去了,一代新人又舉步重來。于是詩人仰天長吟:“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狂歌客指春秋末期楚國著名隱士陸通,字接輿。他不滿于昭王時的政令無常,佯狂不仕,有許多輕世蔑俗之舉。這里詩人用這個典故,是用接輿的才高自負比喻自己。但今天詩人狂歌入楚,不是為了隱居不仕,卻是為了求取功名,施展抱負。風流少年的得意之情躍然紙上。倘使接輿復生,見到狂歌入楚的青年詩人,不知該作何想?
這首詩寫得昂揚有力,氣勢流動。前六句寫景,場面開闊。后兩句寫人,豪放倜儻。大自然的壯麗景象與詩人神采飛揚的形象交相輝映,使這首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個性特征,無怪有人稱之為初唐描寫荊門形勢的第一佳作。
上一篇:和瑛《度海都河冰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喬宇《恒山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