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謝榛·塞上曲》原文賞析
旌旗蕩野塞云開,金鼓連天朔雁回。落日半山追黠虜,彎弓直過李陵臺。
《塞上曲》屬樂府《橫吹曲》之“新樂府辭” (《樂府詩集》),在唐人特多名作,宋以后無繼之者,而明代邊防力量較強,邊塞詩有所振興。謝榛此詩便是佳作。
“旌旗蕩野塞云開,金鼓連天朔雁回。”二句烘托戰場氣氛。每句都包含兩種意象。“旌旗蕩野”、“金鼓連天”是戰場景象,分屬視覺和聽覺。軍隊作戰,“旌旗”有號令指揮三軍的作用,而“金鼓”則是節制進退的信號。“旌旗蕩野”則顯戰陣擺開,“金鼓連天”偏義于擊鼓進軍,雖不具體寫兩軍廝殺搏斗,但字里行間已充分暗示了這樣的場面。“塞云開” “朔雁回”是自然景象,云開則日出,雁回見春至。本來它們與戰爭無關。詩人將它們與戰場景象兩兩并列組合起來,就有了新的意味。仿佛是戰陣拉開,殺聲震天,使得塞云驚退; 鼓鼙連天,響震林木,使得雁群驚回。這就烘托出戰斗激烈的氣氛。絕句體小,正面描寫往往不如側面烘托,如這里的寫法,就事半功倍。
“落日半山追黠虜,彎弓直過李陵臺。”二句寫戰斗的結果。“李陵臺”在燕然山(《唐書·地理志》云中都護府燕然山有李陵臺)。這里的“半山”即指燕然山而言。落日時分,敵軍敗北,而大明官軍則乘勝追擊。這是一幅令人振奮的勝利的畫面。李陵為西漢敗降匈奴的將軍,后人用李陵事或“李陵臺”入詩,多為反襯忠貞不屈忠勇無畏的民族氣節。此詩也不例外。“落日半山追黠虜,彎弓直過李陵臺”,就有以彼敗反形此勝、彼懦反形此勇的作用,使讀者覺得詩中的將軍不但英勇善戰,而且在任何情況下決不降敵。“彎弓直過”的形象描述,又生動地展示了人物的雄姿。“黠虜”即狡猾的敵人,這一措辭,則突出了將軍的料敵如神,即所謂“狐貍再狡猾,也斗不過獵手”!
詩中寫的不一定是某次具體的戰役,倒很可能是作者對當時邊塞戰爭生活的一種概括。“彎弓直過李陵臺”便可能出于藝術虛構。正由于有這樣的概括和虛構,它才比生活本身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此也更帶普遍性。總之,無論就此詩的造境,煉字煉句而言,都有值得稱道之處。
上一篇:古詩《趙孟頫·和姚子敬秋懷》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高攀龍·夜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