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龍泉劍,匣里無人見。一張落雁弓,百只金花箭。 為國竭忠貞,苦處曾征戰(zhàn)。先望立功勛,后見君王面。
——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
這首詞,借一位壯士之口,表現(xiàn)了敦煌地區(qū)人民抵抗侵略、效忠祖國、為己一無所圖的豪情壯志和高尚情操。
“三尺龍泉劍,匣里無人見。”這里所寫的乃是壯士自備寶劍的精良。龍泉劍,相傳為春秋時著名工匠歐冶子、干將所煅制,鋒利無比,為古代名劍。原名“龍淵”。后用為寶劍之泛稱。唐時,為避高祖李淵名諱,改“龍淵”為“龍泉”。這是說他有名劍藏于劍匣之中,不肯輕易示于人見,表現(xiàn)了他英武不屑外露。“一張落雁弓,百只金花箭。” “落雁弓”,指彎弓力大,射獵準確,能使高翔的大雁應(yīng)聲落地, “金花箭”,即鑲嵌金花的利箭。這位壯士不無自豪地說,我有三尺龍泉寶劍,毫光閃閃,從不輕示于人;我有一張能射落高空大雁的勁弓,箭囊中裝著百支鑲嵌金花的利箭。這里,不寫壯士本身,唯言武器精良罕見,這種側(cè)寫之筆,其實正是為表現(xiàn)主人公服務(wù)的。法國一位熟悉農(nóng)民生活的畫家米勒說過:“一位倚鋤而立或倚鏟而立的人,就表現(xiàn)勞動來說,是更典型的。他表示他剛勞動過,而且倦了——這就是說,他正在休息而且還要勞動。”同樣道理,見其武器精良如此,壯士的雄健強悍、技高膽壯、年輕豪邁、意氣昂揚等,不是都在我們的想象之中了么?不用問,他揮戈上陣,定能痛擊狂胡;他搭弓射敵,定能百發(fā)百中;他定是一位能馳騁于萬里疆場,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好漢。
如果說上闋還只是側(cè)重于人物外部形象的側(cè)筆刻畫,那么,下闋則深入到壯士靈魂的深處了。壯士想的是什么呢? “為國竭忠貞”,這是寫他習武的目的,他要竭盡自己忠貞的報國之心;“苦處曾征戰(zhàn)”,是言其經(jīng)歷,哪里最艱苦,就有他在哪里征戰(zhàn);“先望立功勛”,是寫他不圖虛名,不屑釣譽,只盼真正為國立下殺敵戰(zhàn)功; “后見君王面。”是寫他頗具木蘭報國之心,功高“歸來見天子”,功大“不用尚書郎。”然后回家過他的和平勞動生活。這種思想是何等純樸,這種情操是何等高尚!讀完全詞,一位邊地愛國壯士的可敬形象躍然紙上。
上闋刻畫形象,下闋描繪心靈,語言純樸,運筆得法,讀來令人感動。
上一篇:《甘吉嘎》原文|賞析
下一篇:《番鬼扒龍船》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