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張昱·如此江山清集同王仲玉、陸進之、呂世臣作》原文賞析
吳越江山會此亭,暮春風景晝冥冥。長空孤鳥望中沒,落日數峰煙外青。不用登臨生感慨,且憑談笑慰飄零。古今何限英雄恨,付與江湖醉客聽。
本詩為春日郊游,友人聚會于“如此江山”亭時所寫,內容不外寫景抒情。但由于詩人的特殊心境與所游之地的具體特點,本詩寫景蒼涼而深邃,抒情悲壯而豪放。
江浙地區山川秀麗,山上亭閣便于游人休息、觀覽風景。亭名 “如此江山”,想來當建于較高處,從亭內放眼四周,定然江山如畫。
“吳越江山會此亭”起句不凡,一下子便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廣闊深邃的多維空間。詩人置身亭內,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東南西北,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目力所及之處,一望江山盡會亭前。詩人不只停留在眼前的三維空間之內,他的視線、思維越過了時間界限,遠追春秋,聯想到吳越。眼前江山曾經是吳、越兩國的舊地。越王勾踐被吳王打敗后,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滅吳。這一段頗富戲劇性的歷史因 “臥薪嘗膽”這一成語的運用而幾乎盡人皆知。從春秋到元、明,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大地上不知經歷了多少次朝代更替,這塊美麗如畫的吳越舊地上,山河姓氏也不知變異了多少回。飽含勝敗興亡的歷史長河常在詩人心中流淌翻滾,面對如此江山,他的思緒逆向奔涌,到了歷史長河的源頭,破口吟出了“吳越江山會此亭”這種包容古今、氣吞環宇的詩句。但是,親身經歷了由元而明這段具體歷史變遷的詩人,無論如何縱覽古今、胸懷博大,也無法超脫于現實,無法擺脫那刻骨銘心的故國情,奔涌的思緒仍然離不開當今,穿越時空的視線仍舊會回到眼前。當今與眼前都不免令詩人大大掃興,沸騰噴涌的情思才冒了個頭又被壓了回去,話頭剛剛才重重舉起,旋即又輕輕放下。第二、三、四句轉而具體描寫眼前景色。“暮春”當是落英紛紛,綠重紅疏,風景凋敝;“晝冥冥”,則天低云重,晦暗陰沉。這種天氣氛圍之中,人會有什么好心境!“長空孤鳥望中沒”寫仰視所見。抬頭望長空,不見爽朗的紅日藍天,不見飄逸多姿的白云,偌大一個天空,惟見一只孤鳥在盤旋。詩人久久凝望,那鳥兒漸趨漸遠,直至消失不見。“望中沒”三字有如今日電影之蒙太奇手法,人在下方靜止不動,連眼珠也不稍移,鳥兒在上方漸漸消逝,畫面單調而持久,著意渲染的是:天廣大,人渺小,鳥孤單。讀者從這里仿佛得到一種空曠寂寥、無所依托、無所慰藉的心理感受。“落日數峰煙外青”,寫環視所見,描繪了一幅開闊深遠的靜止畫面。畫面上沒有輝煌的夕陽,沒有燦爛的晚霞,落日無力,沒有給山峰涂上絢麗的色彩,山峰在煙靄的襯托下、在落日的光照中顯著青色。“青”是全詩惟一表示色彩的詞語。逆光中的山峰,所呈的青色當比平時深濃得多。山峰一律深青,群峰靜靜肅立,落日疲軟,煙云淡淡,整個畫面色彩單一而幽暗,圖像凝重而冷峻,情調清冷而壓抑,讓人產生一種沉重郁悶、欲曠達開朗而不能的感覺。全詩寫景到此結束,用語淡泊而含蓄,所寫景象,惟蒼涼深邃兩詞可以概括其特點。
后四句抒情。作者本來對元亡明興、山河異色、世事變遷有切身的感受,內心有著難排難解的故國情愁,今日登山臨水,正好吊古傷今大發一番,但他卻偏偏強壓著,反勸友人“不用登臨生感慨,且憑談笑慰飄零”。不識愁的少年才常常說愁,真正嘗盡了愁滋味的人,常是欲說還休。詩人的故作灑脫、不言感慨,反令人心境沉郁。
自宋元至明,講唱文學興起,彈詞、寶卷、平話、詩話、詞話等多種說唱藝術形式廣泛流行于民間,其中不乏講史如《三國志平話》、《二十一史彈詞》等。古代的歷史變成了動人的故事在茶樓酒肆中講唱,使詩人想到今日的歷史也會被后人傳唱,他無限感慨古今的這種相似。這種相似啟迪了他,使他通達,故而情感悲中有壯。詩人把自古以來壯志未酬、故國難再等深重遺憾視為高尚的情感,詡之為“英雄恨”,頗有些豪壯,他為自己與古人一樣有這種情懷而大為感動。然而這痛徹心肺、耗人心血的“英雄恨”將來也會像今天一樣供江湖醉客消閑,卻又令他沮喪不已。“古今何限英雄恨,付與江湖醉客聽”兩句詩中,充分流露出了這些深沉復雜、豪放悲涼的內心感情。
與前一首《感事》詩比較,雖然都是飽含故國之情、不勝舉目山河之異,但寫法和情調不同。《感事》直白,這首含蓄;《感事》悲戚憂傷,這首悲壯蒼涼; 《感事》頻頻用典,語言曲折,比較抽象,這首不用典故,語言明白曉暢,形象具體鮮明。
上一篇:古詩《錢謙益·天都瀑布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洪亮吉·宜溝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