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社日為古人祭祀土神的日子。陳元靚《歲時廣記·社日》云: “《統天萬年歷》曰: “立春后五戊為春社,立秋后五戊為秋社。”又《荊楚歲時記》載: “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饗其胙。”由此可知,社日不但是村民們每年的例會,而且又是個盛大的節日。他們屆時舉行祭祀的儀式,以祈求來年的幸福,同時也借此機會,眾人歡聚,集體為樂,若遇年豐歲足,盛況更不同一般。王駕《社日》所寫,正是這一情景。
同為描寫社日的活動,宋代詩人楊萬里有詩云: “作社朝祠有足觀,山農祈福更迎年。忽然簫鼓來何處?走煞兒童最可憐!虎頭豹面時自顧,野謳市舞各爭妍。王侯將相饒尊貴,不博渠儂一晌癲!”(《觀社》)那一日,歌舞雜耍,層出不窮,鼓簫喧天,熱鬧非凡。其中“走煞兒童”的特寫鏡頭,把群情的喜樂,映襯得極為鮮明,不愧為大詩人的手筆。然就詩的韻味而言,恐怕不及王駕的《社日》。
王駕并不從“作社有足觀”寫起,而先著筆于村居風光。首句提出“鵝湖山”即極為巧妙,一個鵝鴨成群、魚蝦滿塘、山明水秀的江南園田似已展現于眼前。而“稻粱肥”三字,又點出了豐收在望的前景。次句“豚柵雞棲”,六畜之興旺也隱然可見。此二句一寫遠景,一敘近事,互為表里,上下映襯,給人以無處不富足的感覺。雖然尚未提及社日的活動,而節日的喜慶氣氛已十分濃烈。這種鋪墊的手法,較之正面的敘寫,往往更能發人遐想。“半掩扉”三字極富表現力。“半掩”是指村人外出,門不上鎖,隨手帶上而已。所謂“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寫足了豐衣足食的太平盛景。就全詩的結構而言,此又為過渡之橋梁。家家“半掩扉”,暗示村民們全體出動,參加社日的集會去了。這樣,就十分自然地引出下一聯。
下聯二句觸及正題,卻又避開了“作社”、“觀社”的敘述。選取的是“春社散”的場景。“桑柘影斜”句言夕陽西下,人群漸稀,社日的活動結束了。此句似乎只是一般的交待,然此處的“平”,正是為了顯出下句的“奇”: “家家扶得醉人歸”。我們由“家家”二字,可以想見集會之盛大,而“扶得醉人歸”的細節,既形象生動又極有情趣,而且言有盡,意無窮。雖然未聞一曲,未見一鼓,而社日的種種熱鬧場景如現目前,人們的歡歌笑語如在耳際。這種即小見大、前后映襯的表現手法,使詩篇非常含蓄,平添了不少的情韻。
極村樸中傳出太平風景。(沈德潛《唐詩別裁》。)
畫出山村社日風景。(李锳《詩法易簡錄》)
上一篇:《石頭城·劉禹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秋興八首·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