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竹枝歌(七首選四)》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宋]楊萬里
吳儂一隊好兒郎,只要船行不要忙。著力大家齊一拽,前頭管取到丹陽。
莫笑樓船不解行,識儂號令聽儂聲。一人唱了千人和,又得蹉前五里程。
岸旁燎火莫闌殘,須念兒郎手腳寒。更把綠荷包熱飯,前頭不怕上高灘。
月子彎彎照幾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殺人來關月事?得休休處且休休。
《竹枝歌》即《竹枝詞》,樂府《近代曲》名,本巴渝(四川東部)一帶民歌,唐劉禹錫撰新詞,一時盛行。
楊萬里的七首《竹枝歌》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六(1189)年,時他在秘書監任接伴使。詩前有序:“晚發丹陽館下,五更至丹陽縣。舟人及牽夫終夕有聲,蓋謳吟嘯謔以相其勞者。其辭亦略可辨,有云:‘張哥哥,李哥哥,大家著力齊一拖’。又云: ‘一休休,二休休,月子彎彎照幾州。’其聲凄婉,一唱眾和。因檃括之為竹枝歌云。”可見這組船夫曲,是根據民歌整理、改寫而成的。作者注意向勞動人民學習,用人民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來反映船夫的生活,寫得清新樸直,通俗易懂,保留了民歌的風貌。
一二兩首側重表現船夫的本領和氣概。 “吳儂一隊好兒郎,只要船行不要忙”。儂,吳人自稱,吳儂即吳人。 “一隊好兒郎”五個字,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一列身強力壯的年青漢子,正牽引著纖繩,使勁地拉著高大的樓船欠身向前。有這樣“一隊好兒郎”拉船,只要船一開動,行人就不必慌忙,他們絕不會誤了舟中人的行程。他們是這樣相信自己的力量:“著力大家齊一拽,前頭管取到丹陽”。管,保證、包管。由丹陽館下沿運河到達丹陽縣有五六十里路,船夫保證能按時趕到,要付出多么艱巨的勞動!不僅自信,而且自豪,這就是“一隊好兒郎”好之所在。從這兩句詩中我們不但看到他們奮力拉船的矯健身影,還仿佛聽到他們“張哥哥,李哥哥,大家著力齊一拖”的謳吟嘯謔之聲。
如果說第一首還只是總寫、泛寫,那么第二首便進一步作具體描繪了。 “莫笑樓船不解行,識儂號令聽儂聲。”高大的樓船沒有生命,又沒有機器發動,不會自行,這是盡人皆知的,誰也不會見笑,句首卻故意冠以“莫笑”二字,似乎是多余的,但這一笑卻大有妙處,它使沒有生命的樓船變成了有理智的人,樓船雖然“不解行”,卻懂得船夫的號令,聽從船夫的指揮,不是嗎, “一人唱了千人和,又得蹉前五里程”。纖歌一起,樓船又向前趕了四五里路程。本是“相其勞”的纖歌已變成直接驅使樓船行駛的號令了,這是何等神奇!詩人運用擬人化的手法,使船行的速度,船夫的力量、氣概以及他們對船的感情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清陳衍曾說: “宋詩人工于七言絕句而能不襲用唐人舊調者,以放翁、誠齋、后村為最:大抵淺意深一層說,直意曲一層說,正意反一層、側一層說” (見《石遺室詩話》卷十六)。此詩正有化淺為深、化直為曲之妙。
第三首寫船夫途中烤火、加餐。“岸旁燎火莫闌殘,須念兒郎手腳寒”。船夫在岸邊暫時燒起了篝火,但火焰很快就衰竭、不旺了。這篝火對船夫來說是多么重要啊,他們不僅要賴以烤一烤凍僵了的手腳,更重要的是就火進餐。 “更把綠荷包熱飯,前頭不怕上高灘”。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腹饑無力,樓船就不會聽從指揮,只有把綠荷中的飯熱一熱,吃下去飽暖一下肚子,拉船上高灘才有足夠的力氣。“燎火”也是無知的,它絕不會念及兒郎手腳寒,腹中饑,詩人移情于物,直接對燎火講話,叫它“須念兒郎”的艱難困苦,從側面透露了船夫的酸辛,也表達了自己對他們的同情,于不注意處見深義,耐人尋味。
第四首寫船夫化愁為樂。 “月子彎彎照幾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月光普照無私,而人間苦樂卻大不相同,有人享福,有人受難;有人團聚,有人飄零;有人高興,有人哀歌……脫口而出的詩句卻高度概括了人間的酸酣苦辣,充滿了受苦受難者的哀怨之情。詩中的船夫,吃的是“荷包”中的飯,出的是牛馬般的力,穿的是破芒鞋(由第七首“知儂笠漏芒鞋破”可知),當然屬于“幾家愁”者之列,但他們既不象李白《丁都護歌》中的船夫那樣“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心情極度悲傷;也不象王建《水夫謠》中的船夫那樣“我愿此水作平田,長使水夫不怨天”,寄希望于幻想,而是面對現實,清醒地認識到,怨天恨地無濟于事。 “愁殺人來關月事?得休休處且休休”。月亮無知,它哪管人間愁苦?即使“愁殺人來”也與它毫不相干,不如自尋開心,能夠快樂的時候就快樂一陣。 “得休休處”既說明他們“辛苦日多樂日少” (王建《水夫謠》),也說明他們苦而無告,只得強顏歡笑。這種故作曠達,用表面的、暫時的歡樂掩蓋內心永恒的哀愁,力求在艱難困苦的境遇中快活地生存,頑強地奮斗,是本詩主人公與他詩中的船夫迥異之處。
楊萬里作詩,主張“萬象畢來”, “生擒活捉”,即努力用自己的眼和手,將“活潑潑”的自然風景和生活場景捕捉到筆底來加以表現。這組《竹枝歌》信手拈來,新鮮活潑,寓哀于樂,幽默詼諧,饒有風趣,體現了“誠齋體”這一特點。清劉熙載《藝概》云: “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這組《竹枝歌》,堪稱能于易處見工親切有味的好詩。
上一篇:傅玄《秦女休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轍《竹枝歌九首》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