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汝弼
盧龍塞外草初肥,雁乳平蕪曉不飛。
鄉國近來音信斷,至今猶自著寒衣。
這首詩抒寫夏日邊愁。“盧龍塞”在今河北遷安縣西北。塞草在春曰新曰細,在秋曰黃曰腓,“初肥”說明時值孟夏。此時的草枝葉曰漸豐厚,色澤日漸碧綠。著一“肥”字,使之可看可摸,富有立體感。古人盛贊李清照的“綠肥紅瘦”“語甚新”、“可稱絕唱”,其實,那種借寫動物的詞刻畫植物的方法,盧汝弼早已開了先河。
承句繼續繪景,使旨意漸趨顯現。老雁在如茵豐草中孵卵,即使大天白日也不飛去,忠實地盡著生兒育女的義務。這既是夏日草原的特異景象,又牽動著征人鄉國之思,既對抒寫悲怨有張本之效,又對征人形象起反襯作用。
后幅重寫“寒衣”。前人于此頗多吟詠,如白居易的“苦戰應憔悴,寒衣不要寬”;許渾的“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陳玉蘭的“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盧汝弼卻能推陳出新,自樹一幟。自征人角度寫寒衣,已經不同于眾,新人耳目;暑將至矣,“猶自著寒衣”,更是別開生面,耐人玩味。它不僅表現了塞外戍卒物質生活的艱難,而且揭示出征人心靈世界的苦悲。因為“著寒衣”的直接原因是“音信斷”,這不祥之兆預示著家鄉可能有重大變故。在烽火遍地之時,“家書抵萬金”。得不到家人安危的消息,比得不到換季衣服更叫人痛苦煎熬。在此,人們似乎看到,頭頂驕陽、身著寒衣的征人在看老雁孵卵,在想父老妻子,為人不如雁而悲,為親人安危而憂,為戰亂不已而怨,禁不住的淚水潸然而下。
初盛唐關內大治,戰爭在邊境,所以張纮《閨怨》說“征客近來音信斷,不知何處寄寒衣”。盧汝弼對其巧為點化,反映出唐末天下大亂、禍及黎民的現實,具有更為深廣的社會內容和悲劇色彩。總觀全詩,作者以樸素語言勾劃出獨創的意象,抒寫了一種極其普通而又非常深沉的感情,于平淡中出新奇,使人情動于中,產生共鳴,具有很強的審美吸引力和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盧汝弼《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孫光憲《楊柳枝詞四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