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①
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②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③
【注釋】 ①封:密封的奏章,指 《論佛骨表》。潮州: 隋唐州名,治所在海陽 (今潮安),轄境相當于今廣東平遠、梅縣、豐順、普寧、惠來以東地區。②秦嶺: 指山脈在陜西省境南的終南山。藍關: 即藍田關。在陜西藍田縣東南。③瘴江:指當時經常流行傳染病的嶺南一帶邊遠地區。
【鑒賞】 元和十四年 (819)正月,憲宗遣使前往鳳翔法門寺,恭迎釋迦牟尼佛真身的一節指骨入宮,供奉三日然后再送到各寺院供奉。佛骨迎至,京師轟動: 王公士庶,解衣散錢,奔走舍施,惟恐在后; 平民百姓,廢業破產,燒頂灼臂,以求供養佛骨。韓愈見此情景,上 《論佛骨表》,指出 “事佛求福,乃更得禍”,主張 “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 憲宗一見奏表大怒,“出疏以示宰臣,將加極法” (《舊唐書·韓愈傳》),幸虧宰相和外戚貴臣齊力搭救,憲宗才將韓愈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這首詩就是韓愈受命赴潮州任途中所寫的名篇。藍關,即藍田關,在離京師長安不遠的藍田縣東南,又稱峣關、青泥關。韓愈到藍關時,侄孫韓湘趕來相見。韓愈就寫了這首詩,向親人傾訴自己心中委屈、悲憤的心情。
韓愈忠而見斥、諫諍遭貶,內心的悲憤早已蘊蓄得像一座巖漿騰涌的火山,一旦遇到突破口,就會立即爆發出來。只是此前沒有見到可以推心置腹的知音,他才被迫暫時隱忍。如今見到親人,韓愈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情感,滿腔的悲憤全部噴瀉而出。首聯兩句開門見山,點出自己被貶的緣由。“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朝奏”、“夕貶”,明言得罪之速,暗中點出自己 “赤心事上,憂國如家” 與憲宗執迷不悟、錯貶忠臣的強烈反差。這是全篇情感激流的出發點,也是作者如此悲憤的根本原因。“九重天”,借指深宮,潮州距京師長安有八千里之遙。頷聯 “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披肝瀝膽,將自己上奏之時可昭日月的赤膽忠心和盤托出。“弊事”,即指憲宗迎佛骨之事。韓愈要為圣朝除去的就是這一舉國奉佛的愚昧行為。且看 《論佛骨表》捍衛儒教政治理想,何其激昂慷慨,義正辭嚴: “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余,豈宜令入宮禁”,“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位 “抵排異端,攘斥佛老”、“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 的復興儒教的勇士,為實現其忠君愛國的政治理想,確實做到了奮不顧身、置個人安危于度外。可是他的圣朝又是怎樣回報這位耿耿忠心的臣子的呢?那就是頸聯: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這又是一個強烈的對比! 詩人遭貶離京,后顧前瞻,思緒紛紜。回望長安,天空烏云密布,堆積在秦嶺上面擋住了視線,我的家在哪里呢?再看前方,茫茫大雪阻塞住藍關的道路,連跨下的馬兒也趑趄不前。這里充塞著的是封建社會愛國之士當理想與現實相悖時,心靈世界中那種濃重得使人透不過氣來的憂郁和苦悶。詩人無家可歸,有國難投,往事不堪回首,前途又艱險莫測,遭貶赴任途中的彷徨徘徊,其間有著幾多不平,幾多憤懣! “家何在?”怨憤凄楚,痛心入骨; “馬不前”又暗含著心懸闕下的戀戀不舍之情。一怨一戀,活脫脫地畫出了一個忠而遭貶的封建臣子對貶謫他的皇帝那種怨而猶戀的矛盾心態和錯綜交織的復雜情結。這兩句詩借景生情而意境深遠,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作者的情緒是悲觀的,尾聯就是這種悲觀情緒的登峰造極: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汝,指韓愈的侄孫韓湘,他是這首詩的第一讀者。作者以收骨之事相托,說明此行艱險的程度。這是全詩感情的自然發展,也是作者對前途命運的沉重的擔心。
這首詩是韓愈七律詩中的上乘之作。它既有 “以文為詩” 的特色,又有嚴謹的格律,雄豪奇崛,基調深沉,氣勢磅礴,淚雨淋漓。從思想內容上來看,這首詩是 《論佛骨表》的姊妹篇。通讀全詩,可以明顯感到韓愈在政治理想受挫時的痛苦和憤懣。若從歷史發展整體的角度來看,韓愈等人的痛苦與憤懣,乃是一批 “時代先覺者”在當時那令人壓抑的社會氛圍中感到的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式的抑郁與悲哀。
文章作者:霍然
上一篇:愛國詩詞《王禹偁·對雪》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劉過·沁園春·張路分秋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