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豫《壯士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清]王豫
前有一尊酒,高歌送壯士。壯士起致辭,男兒重倫理。安用盈尊酒,一諾要生死。落日慘夷門,悲風咽易水。長劍四五動,燈光為之紫。揮杯語壯士,豪俠殊無比。有勇貴知方,捐軀徒死耳。及今川楚間,小丑尚轉徙。請從霍驃姚,立功垂青史。
司馬遷有一段名言說: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漢書·司馬遷傳》)但各個歷史時期對這段話的理解和賦予的含義卻是不同的。這首五言歌行也是談的生死問題,作者的立場觀點卻是為了維護清代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代表著清中葉封建文人典型的生死觀,有著明顯的時代特色。詩的大意是這樣的:
開頭兩句直切題目,詩人說,我舉起面前的一杯酒,引吭高歌為壯士送行。這兩句可看作第一段,從敘述引起,以下八句可看作第二段, “壯士起致辭”是承上啟下,接著寫出致辭的內容。壯士說,男子漢大丈夫為人處世,最重道德義氣,為了道義要言必信行必果,忠誠的實行諾言,抗暴扶弱舍身仗義,生死都能置之度外,用不著滿斟杯酒為我送行。這幾句表現了壯士的生死觀,接著引用了歷史上兩件悲壯的送別故事。 “落日慘夷門”指戰國時信陵君竊符救趙,侯贏在大梁夷門為之送行,為了報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侯生出謀劃策然后北向自刎。 “悲風咽易水”指戰國末燕太子丹在易水上為荊軻送行,西去刺殺秦王贏政,荊軻慷慨悲歌一去不復返。這兩件事俱載《史記》,都是為義氣而以死相報。從詩意上引申“一諾要生死”之句,借古代壯士“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趙士之厄困”的豪俠行為,抒發了壯士的理想抱負。以下二句描寫壯士揮動長劍,寒氣逼人,燈光為之變色,從人物動作上進一步刻劃不顧生死的好勇尚武精神。這一段從語言行動上,突出描寫了壯士為義氣重然諾輕生死的雄姿豪采,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歌頌這種精神,只是為下文作鋪墊襯托。
從“揮杯語壯士”以下可看作第三段,詩人用回答的口氣說,壯士所論真是慷慨激昂,像侯生、荊軻這樣的豪俠,氣慨無與倫比,但是有這種勇氣還不足貴,關鍵是要明白自己為什么去死,應該追求大義認準方向,不可徒自輕生白白送死。 “知方”意為知道方向明白道義。那么詩人心目中生死之道的標準是什么呢? “至今川楚間,小丑尚轉徙。”川、楚指四川、湖北一帶,“小丑”指小人之類,“轉徙”是轉移流動,這兩句話指的是清中期嘉慶年間爆發的川楚流民大起義。那時四川、湖北、河南、江西等地的雇農、棚民、失業水手,不堪忍受地主的盤剝欺壓和官府的敲詐勒索,集中在川楚交界的深山老林,在白蓮教的倡導下,提出“清朝已盡, 日月復來屬大明”的口號,在四川枝江、宜都發動了反抗清朝殘暴統治的武裝起義,轉戰湖北、河南、陜西,一度逼近西安,使清廷十分驚恐。當時就有官員上疏說:“今者楚、蜀之民,聚徒結眾,陸梁一隅。始則惑于白蓮、天主、八卦等教,欲以求福。……滋擾數省,首尾三年,所燒村鎮愈多,則無家可歸之人附麗益眾。”(洪亮吉《卷施閣文甲集》卷十)詩人將川楚流民斥為“小丑”,把抗清起義的武裝斗爭視為無義,說他們不知道生死的道義和方向,所以結尾二句說:真正的壯士應該追隨像漢代霍去病那樣的大將,為朝廷立功名垂青史。驃姚是漢代武將官職名,霍去病曾任票姚校尉、驃騎將軍。全詩至此才揭示出思想主題,即像侯生、荊軻那樣抗暴赴難仗義舍身的舉動是不足取的,不要以這樣的豪俠意氣來反抗朝廷淪為流寇,要認清方向,歸順官府,以圖建功立業,當時清廷最高統治者嘉慶皇帝曾連下諭旨,說:“自教匪滋事以來,三載有余,輾轉奔逃,沿及川、陜、楚、豫等省,迄今尚未蕆事。……如有自賊中投出者,不但脅從罔治,即為首者,亦當施浩蕩之恩,概予赦宥。”(《仁宗實錄》卷四十九)并明白曉諭: “不妨剿撫兼施,以期解散賊黨。”(《仁宗實錄》卷三十八)川楚流民大起義的首領,多是在人民群眾中享有很高威信的豪杰之士,“剿之不畏,撫之不來。”在巴山楚水間與清軍進行了長期的殊死斗爭,那么寫在此時的這首《壯士行》,正起著勸誘和招撫的政治作用,其思想主題是應該批判的。
上一篇:劉因《塞翁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惲《大雹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