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禎《廬山瀑布謠并序》原文與賞析
楊維禎
甲申八月十六夜。予夢與酸齋仙客游廬山,各賦詩。酸齋賦彭郎詞,予賦瀑布謠。
銀河忽如瓠子決,瀉諸五老之峰前。
我疑天仙織素練,素練脫軸垂青天。
便欲手把并州翦, 剪取一幅玻煙。
相逢云石子,有似捉月仙。
酒喉無耐液渴甚,騎鯨吸海枯桑田。
居然化作十萬丈,玉虹倒掛清泠淵。
詩序云: 《廬山瀑布謠》 為詩人與貫酸齋夢游廬山而作。巍巍的香爐峰藏在云煙霧靄之中,而瀑布似縹緲于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不斷變幻著色彩。這本身就是一幅撲朔迷離,瑰麗多姿的人間奇觀。作者又題為“夢游”,更平添了馳騁想象、幻想神游的廣闊空間。
起句“銀河忽如瓠子決,瀉諸五老之峰前。”頗有氣勢,不同凡響。瓠子, 地銘, 在河南濮縣南, 亦稱瓠子口。 河曾決于瓠子。 李白詩“疑是銀河落九天”為暗喻: 此詩為借喻。李白著一“落”子,此詩用一比喻: 瀑布似銀河決口,傾泄到五老峰前。他們都概括出瀑布高空突兀、巨流奔泄的神彩聲威。此句著重寫其神其聲。接著,詩人寫瀑布的其形其姿:“我疑天仙織素練,素練脫軸垂青天”。瀑布象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此處以“素練”喻瀑布,又一借喻。著一“疑”字,說明事物在“是”與“不是”之間。說“是”,明知非天仙所織; 說不是,又絕非人間所有,可見素練之巨大和瑰麗。這就給讀者以悠然飄忽、恍惚神奇之感。看到這匹九天之外飛來的素練,詩人亦飄然欲飛,想剪下一塊素練,但得到的卻是一團透明的煙霧。這里充滿天真,也充滿情趣。瀑布與天地連成一氣。”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易·系辭》) 這里寫瀑布之本。
詩人重彩濃墨, 寫貌求神,勾勒出一幅雄奇的廬山瀑布圖。 廬山的氣勢、風姿、神彩和境界使得詩人在幻想中遨游馳騁,他與好友貫酸齋在蒼茫的云海中相逢,他們互相追逐,好似兩人都是月中的仙人。明月對于人間是一個具有魅力的宇宙之迷,詩人把對明月的神往與迷惑交織在一起,表現(xiàn)了一種超凡脫俗的狂士瀟灑高潔的氣質(zhì)。這種自為月中仙的遨游,是詩人漸入醉鄉(xiāng),酒興大發(fā)的結果。“酒喉無耐夜渴甚,騎鯨吸海枯桑田”。詩人隨心所欲、恣情狂飲,在驚濤駭浪中騎著長鯨吸干了海水,這極度的想象和夸張,表現(xiàn)出詩人的豪情逸興和豪邁闊大的胸襟。詩人寫月、寫人、寫酒,為寫廬山瀑布做了鋪墊。至此,狂放之情達到高潮,再看廬山瀑布: 飛流直下,勢不可擋,宛若彩虹,倒掛于青翠的山峰。這幅畫面,色彩鮮明、境界壯麗,飽含著詩人對造化奇功的熱烈贊頌。
《廬山瀑布謠》的想象力新穎、詭譎、有如天馬行空,縱意馳騁,在藝術上也似神工鬼斧,匠心獨具,生動活脫地描繪出廬山瀑布排山倒海的氣勢。作為山水詩,它陶融了詩人的個性特點,使人感到詩人激情如火,豪氣如虹,雖未必有所寄托,但在這理想化、神奇化的形象中,讀者分明感到詩人對高潔理想的抒發(fā)。
上一篇:朱熹《廬山臥龍庵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廬山草堂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