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江蘇省·北固山·甘露寺》古詩詞賞析大全
北固山,在江蘇鎮江市東北長江之濱,北臨長江,山壁陡峭,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又因梁武帝曾登臨山頂,北覽長江壯麗景色,又名北顧山。山有前峰、中峰、后峰。后峰臨江,峰頂有 “多景樓”,有米芾所書“天下江山第一樓”橫額。東吳孫權所建鐵甕城,及晉唐以來的郡治都在前峰下。后峰尚有古甘露寺。甘露寺建于三國吳時,唐以后屢毀屢建,今殿包括太殿、老君殿、觀音殿、江聲閣等。相傳當年孫權為索取荊州,用周瑜之計,佯言有妹欲招劉備為婿,永結姻親,同心破曹,約劉備至南徐(即今鎮江城)。劉備到后,孫權欲擒之,幸得其母吳國太在甘露寺相親,以女兒相許。孫權遵母命,與劉備永結和好。至今北固山上還有不少與這段傳說故事有關的遺跡,如試劍石、走馬澗 (駐馬坡) 等。
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臺云水間。
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
[詩名] 永王東巡歌 (十一首之一)
[作者] 李白,這首詩是詩人在安史亂起后,參加永王李璘抗戰軍,東巡途中經過鎮江北固山所賦。詩句既描繪了北固山山川景色,又道出了北固山形勢險要,是我國歷代的軍事重地,當時鎮江駐有軍隊。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邊。
潮平兩岸開,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詩名] 次北固山下
[作者] 王灣,唐代詩人。
[注釋] ●風正:風順。●海日句:夜將盡,江上紅日升起之景。●江春句:舊年還沒有過完,這里已春意盎然。
欲收佳景此樓中,徒倚欄桿四望通。
云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鐘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
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詩名] 多景樓
[作者] 曾鞏,宋代詩人。
[注釋] ●多景樓:在北固山頂,甘露寺之后。樓面臨大江,是甘露寺風景最佳處,宋書法家米芾題為“天下江山第一樓”。●欲收二句:寫多景樓形勝,倚闌憑眺,水色山光,風月勝景盡收眼底。●云亂句:云氣水光中浮現出碧瓦紅樓。●天含句:山巒與晚霞在夕陽下青紅相間。●一川句: 月光下江上傳來了淮南佛寺的鐘聲和梵歌。●冥鴻: 飛入遠天的鴻雁。末二句表現出詩人欲振翅遠翔的遠大抱負。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詞名]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選上闋)
[作者]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宋代歷城(今山東濟南市) 人。青年時期曾參加耿京起義軍抗金,任掌書記。歸宋后歷官湖北、浙東等路安撫使,龍圖閣待制。南宋杰出詞人。他的詞充滿愛國熱情,雄放豪邁,悲壯激昂,與北宋蘇軾并稱“蘇辛”。
[注釋] ●孫仲謀:即三國東吳孫權,初建都京口 (即鎮江),后遷建康(即南京)。●舞榭歌臺: 歌舞樓臺。榭,臺上的房屋。●風流:指的是當年繁華景象和風流余韻。●尋常巷陌:普通街道。●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劉裕遠祖居彭城(今江蘇徐州)綏里。到他祖父劉琨,才渡江住晉陵郡丹徒縣 (今江蘇鎮江)之京口里。裕生長于京口,所以說“寄奴曾住。”●金戈鐵馬:用金屬制的長槍,披鐵甲的戰馬,寫其軍容之盛。●氣吞句:形容劉裕北伐的氣概。晉安帝 (司馬德宗)義熙五年 (410年)劉裕北伐南燕 (鮮卑族,據青州,今山東東部),次年7月滅南燕,斬其主慕容超,收復了淪陷87年的失地。義熙十二年 (416年)伐后秦 (羌族,據有今陜西中部),次年,克長安,生擒其主姚泓,收復滄陷101年的失地。可惜劉裕 “正欲急成篡事,不暇復以中原為意” ( 《通鑒》卷六),撤出長安。次年,關中又為匈奴族所攻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詞名]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作者] 辛棄疾
[注釋] ●神州:指中原大地,當時已淪陷于金人之手。●滿眼句:有“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的意思。●年少句: 指孫權,他繼承孫策為吳主時只有19歲。●兜鍪(mou,謀):頭盔,這里是士兵的代稱。是說他統率強大的軍隊。●坐斷:占住。姜夔詩:“大戰夫差國,坐斷天一方。”●曹劉: 曹操、劉備。●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是曹操夸獎孫權的一句話。《三國志》注引 《吳歷》: “曹公(操) ……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余人。……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 ‘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 (即劉表) 之子若豚犬耳。”
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鬼設神施,渾認作、無限南疆北界。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
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
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憑卻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小兒破賊,勢成寧問疆對。
[詞名] 念奴嬌·登多景樓
[作者] 陳亮,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人。宋孝宗初,曾上《中興五論》,力主北伐,反對議和。光宗時登進士第,但未做官。
[注釋] ●危樓還望:登高樓四望。●鬼神二句:江山形勢固非人力所能為,但不能全認為是天用以劃分南北的疆界。●一水三句:是說江山形勢雄奇險要,足以爭雄中原。一水,指長江。連崗三面,說東、南、西三方群山環繞。●六朝二句:指南朝統治階級不能北定中原,只憑依天險,內部紛爭。●也學句: 用東晉諸臣在建康城江邊“新亭對泣”的故事,表示緬懷故國之意。●河洛:黃河、洛水,這里泛指北中國。●中流誓:晉祖逖渡江北伐,中流擊楫而誓的故事。●小兒破賊:謝玄淝水大捷,謝安得報時方與客人下圍棋,他照樣下棋。客問,他安閑地說: “小兒輩遂已破賊”。●勢成句: 優勢屬我,何懼敵人強大。疆對,猶言勁敵。
江左占形勝,最數古徐州。連山如畫,佳處飄渺若危樓。鼓角臨風悲壯,烽火連空明滅,往事憶孫劉。千里燿戈甲,萬灶宿貔貅。
露沾草,風落木,歲方秋。使君宏放,談笑古今愁。不見襄陽登覽,磨滅游子無數,遺恨黯難收。叔子獨千載,名與漢江流。
[詞名] 水調歌頭·多景樓
[作者] 陸游,南宋隆興中,作者任建康府通判時,陪同鎮江知府方滋登多景樓游覽,感而賦此。是年金兵方踞淮北,鎮江為江防前線。
[注釋] ●江左:即江南。●古徐州:指鎮江,東晉置徐州于此,稱南徐州。●鼓角二句: 因其時鎮江為江防前線,水軍艦只甚多,故有軍中鼓角聲;遙望江北,似隱約見烽火明滅。●千里二句:指當年三國時代,孫劉聯盟,這里曾千里戈甲,萬灶宿軍。貔貅,傳說中的猛獸,文學作品中常用以比喻勇猛的軍隊、武士。●使君:古時尊稱知府、太守為使君。此處即指鎮江知府方滋。●襄陽登覽:西晉羊祜鎮守襄陽10余年,廣儲軍糧,為晉朝滅吳作準備。他死后2年,東吳果滅。祜生時常登襄陽峴山,感嘆歷來賢士登此山者均已湮沒無聞,自己志在滅吳,而生時終未能親手成此大業,故而 “遺恨”。●叔子: 羊祜字叔子。
君不見七十二子從夫子,儒雅強半魯國士。二十八將佐中興,英雄多是棘陽人。丈夫生有四方志,東欲入海西入秦。安能齷齪守一隅,白頭章句浙與閩?醉游太白呼峨岷,奇才劍客結楚荊。不隨舉子紙上學 《六韜》,不學腐儒穿鑿注《五經》。天長路遠何時到?側身望兮涕沾巾。
[詩名] 多景樓醉歌
[作者] 劉過,字改之,南宋泰和(今屬安徽省) 人,一說廬陵 (今江西省吉安縣) 人。有恢復中原的雄心壯志,也曾上書朝廷獻方略,終因無人聽信,懷才不遇,流落江湖,病死于昆山。陸游、辛棄疾很賞識他的才能,相互贈答詩詞。
[注釋] ●醉歌:名為“醉歌”,意即狂言,實則借題抒發心中不平之氣。作者空抱收復中原的壯志,然不為朝廷所用,報國無門,登上多景樓,望北方中原國土,遂作醉歌。●君不見二句: 說孔子弟子3000,其中身通六藝者72人,而此72人中以儒雅著稱者大半是魯國人。●二 十八將句:言東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朝的大業,依靠鄧禹、吳漢、賈復、馬武等28人,多是南陽郡的棗陽縣人,劉秀的同鄉。兩句反映詩人恨南宋小朝廷茍且偷安的政治現實。●丈夫二句:化用杜甫句:“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安能二句:說大丈夫怎能困守在東南一角,終身尋章摘句老死在浙江、福建一隅之地呢?表達了對書齋生活的厭倦。齷齪,作拘謹、困守解。●醉游二句:說應當西登太白山 (秦嶺主峰),呼喚川蜀峨岷,到荊楚大地結交天下文武才人。荊楚,古代出人才之地。●《六韜》:古代兵書,相傳為西周呂望 (姜太公)所作,實為戰國時代的作品,現存6卷。●《五經》: 指《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5部古代著作。兩句是對南宋學風的抨擊。●天長二句: 宋孝宗隆興議和后,宋金以淮河為界,不要說到關中 (秦地),就是跨過淮河也難以做到,北方河山已盡入金人之手,因此詩人狂想之后又只能在多景樓登高遠望中原大地,長嘆之后,涕淚沾巾。
枕中云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詩名] 宿甘露僧舍
[作者] 曾公亮,字明仲,宋福建泉州晉江人。仁宗天圣二年進士,歷官翰林學士、樞密使,曾薦王安石為相。
[注釋] ●甘露僧舍:即甘露寺,在北固山上,俯臨長江,形勢險峻。●枕中句:夜宿靠江的房子,屋內充滿水氣,似云似霧,故說枕邊云氣出沒,好像身臨千峰之上。●床底句:說臥聽床下傳來的江濤聲,猶如千峰萬壑中鳴號的松濤。哀,形容聲音低沉悲壯。●銀山:形容江上波浪之高。據丹陽縣志: “江闊十八里,春秋朔望有奔濤。”●開窗句:這一句筆力雄邁,由小見大,咫尺千里,為絕妙佳句。后來南宋周紫芝 《凌歌晚眺》:“倚杖獨看飛鳥去,開窗忽擁大江來”,也是由曾公亮的詩句而成。
馳驟龍駒氣概多,英雄并轡望山河。
東吳西蜀成王霸,千古猶存駐馬坡。
[詩名] 北固山駐馬坡
[作者] 未詳
[注釋] ●馳驟句:指傳說中劉備、孫權在北固山騎著馬,在山坡上上下下來回馳騁,以顯示他們的英雄氣概。馳驟:飛快地奔馳。●龍駒:兩人的坐騎,因后來兩人分別為蜀帝與吳帝,故稱龍駒。并轡: 并肩騎馬。
寶劍落時山石斷,金環響處火光生。
兩朝旺氣皆天數,從此乾坤鼎足成。
[詩名] 恨石
[作者] 佚名
[注釋] ●恨石:也稱試劍石。相傳劉、孫二人既已聯姻和好,在甘露寺前,劉備拔劍試石,手起劍落,火光進濺,砍石為兩段,孫權問他為何恨此石?劉備說,因為不能為國除賊,心常自恨。孫權當時也拔劍砍石,巨石亦開,至今山上有十字紋的試劍石。●兩朝: 指東吳與蜀漢。
上一篇:關于描寫《北京市·北京故宮》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陜西省·華山》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