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禎《南將軍廟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清]王士禎
范陽戰鼓如轟雷,東都已破潼關開。山東大半為賊守,常山平原安在哉?睢陽獨遏江淮勢,義激諸軍動天地。時危戰苦陣云深,裂眥不見官軍至。誰歟健者南將軍,包胥一哭通風云。抽矢誓讎氣慷慨,拔劍墮指忠輪囷。賀蘭未滅將軍死,嗚呼南八真男子!中丞侍郎同日亡,碧血斕斑照青史。淮山峨峨淮水深,廟門遙對青楓林。行人下馬拜秋色,一曲淋鈴萬古心。
《南將軍廟行》為詩人的擬樂府體詩作。南將軍為唐玄宗時的將領南霽云。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霽云隨張巡、許遠堅守雎陽。 張巡命霽云往臨淮求救。臨淮按兵不動。睢陽失守后,與張巡等同時遇害。后人在他乞師處建廟祀之。康熙三年,作者過其廟,作此詩,再現了南將軍忠勇絕倫的英雄氣概和慷慨激昂的頑強斗志,表現出作者主張統一、反對分裂的愛國主義情操。
作者立足南將軍廟之前,觸景生情,慷慨吟哦: “范陽戰鼓如轟雷,東都已破潼關開”。開篇就以非凡的姿態拉開了歷史的帷幕,從空間范圍上大筆勾勒,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幅安祿山起兵進軍的畫面。以“范陽”起筆,直接點出安祿山進行分裂活動,竟造成祖國不得統一,人民不得安寧的動蕩局面。“如轟雷”、“破”和“開”寫出了叛軍氣焰囂張,出兵迅猛。真是上下刀光劍影,一片殺氣騰騰,唐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 “山東”兩句進一步說明形勢之危機:太行山以東的廣大地區都被叛軍占領,常山太守顏杲卿壯烈犧牲,堅守平原的太守顏真卿已失敗,叛軍連陷洛陽、潼關,直逼長安,國家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文須蓄勢,詩亦宜然。前四句極寫形勢之險,為的是突出睢陽保衛戰的意義重大。
接著詩人筆鋒一轉,描述了唐軍堅守睢陽的情況 據史書載:安祿山遣將尹子奇進攻睢陽,張、許死守十個月,使戰局發生轉變,江淮得以保全。詩人說:張、許在戰斗中表現出來的忠誠正直的英雄氣質足以鼓舞軍心,激勵士氣。 “獨遏江淮勢”的一個“獨”字,將張、許力挽狂瀾,扭轉戰局的功勞給予充分肯定。他們的壯舉給敵人以打擊,給友軍以鼓舞,也必將為后人銘諸肺腑。當時形勢萬分危急,戰爭打得異常艱苦,他們盼望援軍早日到來,可是眼睛都瞪裂了還看不到援軍的影子。詩人斟字酌句, “遏”、“裂”入木三分,生動傳神,顯出作者的藝術匠心。如改為“擋”、”阻”、“開”、“分”則恐怕韻減神消,索然無味了。在睢陽守軍日夜盼望援軍到來的時刻,南霽云這一英俊忠勇的將領登上了歷史舞臺。
詩篇至此猶如長風鼓浪,奔騰向前。作者變換手法,以一個放大了的特寫鏡頭,筆酣墨飽,重現了南霽云求援的悲壯一幕。詩人先把南將軍比成春秋時愛國士大夫申包胥。次寫南將軍忠肝義膽的英雄氣概。當年張巡派遣南霽云往臨淮告急,向賀蘭進明求教,賀蘭嫉妒張、許的聲威功績大于自己,不肯出兵,盛宴款待作樂想把霽云留下。霽云慷慨地說: “云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拔刀斷一指,以表心志。當他知曉賀蘭終無出兵之意時,隨即騎馬而去,將要出城時,抽出箭猛射佛寺浮圖(塔),“著其上磚半箭”,說: “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一個意氣激昂、忠義耿直、報效國家的南將軍形象拔地而起,屹立在人們面前。性格如此鮮明,形象如此高大,場面如此驚天地、泣鬼神,不能不令人贊嘆不已。這難道不正是詩人敬佩英雄之情、歌頌英雄之意的自然流露嗎?不正是主張國家統一、長治久安的具體體現嗎?盡管賀蘭進明沒有被滅掉,南將軍卻身先遇害。但他以自己的丹心鮮血在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永遠值得人們懷念。
末尾四句是詩人懷著濃重的感情,抒發了瞻仰南將軍廟時的感慨。詩人說:巍巍的高山,飛湍的江河都為死難的英雄致哀,來來往往的行人到此都要肅立廟前,緬懷英雄的功績;我也獻上一曲哀歌,以表達對南霽云大將軍的深切悼念。此時,詩人完全置身于對歷史的回顧之中,被英雄的精神所感染,而面對現實,想到象南霽云這樣的千古人物已煙消云散,空無所有,只有將深沉的思念寄托在青山碧水之中。縱觀歷史,在人類社會這一廣袤的歷史舞臺上,多少年來,曾經演過多少朝代更迭、風云變幻的政治戲劇。安祿山的反叛,是分裂祖國的行為,在歷史上沒有任何進步意義,永遠為人民所唾棄。此間激情濃厚,語氣舒緩,由義憤填膺到冷靜思索,這很顯然是作者思想上的一個飛躍詩人的那種希望國家永遠統一,繁榮昌盛,不再重演歷史上分裂祖國的悲劇的心情,讀者不是完全可以理解出來了嗎?此詩以《淋鈴》一曲作結,看似流露出一種悲哀的情調,但這決不是一個懦夫俗人的思潮的傾注,而是一個主張統一,反對分裂,迫切要求報國效命的志士仁人的感情的升華。王士禎活動在清政權統一、鞏固時期,政治條件不允許他走杜甫的大力揭露現實、批判現實的道路。他的詩以記游、詠懷為主,模山范水,詠古吟物等正是他最常寫的題材 然而詠古吟物都是為現實服務的,在這首詩中,借詠南霽云,抒發了他歌頌統一、反對分裂的情懷。真正收到了詩篇已盡,詩情未已的效果。
全詩巧妙地將敘事、議論、抒情揉合在一起。既再現了歷史事件,又抒發了真摯的情懷,由遠及近,文勢跌宕,情節逼真,情意真切。開頭氣勢突兀,出人意料,給人一種喘不過氣之感,指出安祿山叛軍分裂祖國所造成的動蕩不安的危急局面;中間激情昂揚,濃墨重彩,對英雄們在打擊叛軍,捍衛國家統一的戰斗中表現出來的壯舉給以熱情的謳歌;結尾語氣舒緩,感情深沉,自然流露出對南將軍誓死要求統一、反對分裂的深切懷念,自始至終無不為鮮明的主題服務。讀來感人至深,難以忘懷。
上一篇:楊維楨《南婦還并序》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曹植《名都篇》原文|翻譯|注釋|賞析